对我而言,看这个片子,不带个人感情是不可能的。贾樟柯用“二十四城记”固然有非常华丽的出典,但我以为,不如叫“420”更能吸引我,甚至吸引许多有类似经验的观众——哪怕这些观众,从来没有自己掏钱买电影票的习惯,因为在他们的习惯中,电影票本身,就应该是420提供的,比如我小时候,就是在320厂长大的。

420,320,654,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数字下蕴含着几代人的全部生命和意义,尽管数字只是一种存在的概括,一种抽取了丰富的抽象,但在这没有实际意义的标识下面,几代人的丰富、充沛的生命力被交给了一个甚至连名字都不给他们的帝国。事实上,在贾樟柯的这部影片里,厂里人提“成发集团”和“420”时候的感情都是不一样的。提成发集团,他们只是在说话,传达的也仅仅是消息,讲的是一条不那么重要的经济新闻,但提起420,他们是在叙述,叙述自己成长,自己鲜活的、现实的生命。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那个办公室(副?)主任,从子弟学校一路开始,完全在这个厂的环境中长大,对他们而言,他们与成都没有关系,成都只是小孩打架的来自。相反,他们属于这个厂,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他们属于这三个没有意义的数字,420。他真是这个420的孩子,所以当420变成成发集团并最终消亡——或者说迁址——时候,他强调了两遍,他是66年。这绝不是偶然。66加上20——也就是他的人生最终形成的时候,已经是1986,帝国在这个时候,已经走向了一条新的道路,尽管还不是看的很清楚,但这确实差不多是420最后的辉煌了。

他在船沉的前一刻把自己绑在了船上。被西南医科大学的女友抛弃,其实也就是暗示,或者说是明示,他被正在成长中的新时代抛弃,尽管那时420可能还有一个庞大帝国的架子在。

所以在那个办公室副主任之后,比如电视主持人赵刚就可以理解了。他比副主任年轻,对他来说,生命不可能被局限在那套蓝色的工作服中,人生的丰富不可能被420三个简单的数字概括,他是新的一代人,他看到了那条船已经沉了。

影片以漂亮的娜娜为结尾。对娜娜来说,一开始,420是她的学校,但她根本不爱学校,甚至不喜欢读书,她有自己的生活。她指着窗外的电视塔告诉那个可能是贾樟柯本人的提问者,说有人要她当餐厅经理云云。

电视塔是成都的,娜娜和赵刚一样,在420里面没有他们留恋的东西,甚至连具体的一个“物象”都没有,赵刚不喜欢吉林的那套工作服,娜娜拿出的是根本和420没关系的电视塔。尤其是更年轻的娜娜,在说420三个字的时候,也仅仅是跟着父母的口吻,是一种没有任何带着个人经历的一种叙述。

影片的最后,娜娜说她理解(还是怎么一个词?)她父母了,说实话,她可能是被自己感动了,但在我看,她理解不了她父母那种心境。她不明白,父母为之奉献了一生的那个巨大的,充满光辉的420,居然突然被祛魅了,崩溃了,而且被新的一代人,包括娜娜自己认为毫无意义,一生的意义就此崩溃,没有比这个更可怕的事情了。

娜娜的出现,尤其是篇幅,我不知道算不算累赘,按照我的想法(事后臭皮匠吧),娜娜只是和那个公交车上的人的对比。乡音无改鬓毛衰,为了一个战争狂人的幻觉猛然被抛离故土,在一场没有发生的世界大战中英勇无畏地冲锋陷阵,和吕丽萍、陈冲的角色一样,有快乐,有悲伤,有成就,有荣耀,也有个人的愉悦和欣慰,等等等等,但正如陈冲不愿意下嫁那个暴发户一样,他们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但她们自己也知道,自己价值体系正以他们的实际的痛苦为代价而建立,即便如此,那个经历无数痛苦(失去,或者说抛弃孩子和父母,放弃上海等等,无论有意无意)而建立起来的意义的体系却毫无抵抗地崩溃了。

最终,标准件、报废件的差别没有了,他们被帝国无情抛弃——唯一可以改变被抛弃的命运的,是赵刚、娜娜那些主动抛弃帝国的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和机遇。大多数的人,只能和当年的厂花厂草一样,消失在帝国巨大的阴影之中。

帝国让我们远离故土
来到这陌生的战场
世界征服之战未曾打响
我们的青春和热血依然飞扬
忽然有一天
从睡梦中醒来
我们是帝国未曾阵亡的士兵
(以上几句是胡乱编派的,配合一下整个电影的风格,我蛮喜欢这片子的)

二十四城记(2008)

又名:24城记 / 二十四城故事 / 24 City

上映日期:2009-06-03(中国大陆) / 2008-05-17(戛纳电影节)片长:112分钟

主演:吕丽萍/陈冲/赵涛/陈建斌

导演:贾樟柯编剧:贾樟柯 Zhangke Jia/翟永明 Yongming Zhai

二十四城记相关影评

plw9711
天亮了
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