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这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吗?显然不是,贾樟柯的重复和固执显露无遗,观众对他的要求很高,需要的是更多的东西,而不是一个又一个的小标题。可这又是一部实验性比较强的电影,它让我思考一些关于即时美学和戏剧美学的互补价值。

关于贾樟柯的即时美学:
与众多第六代电影人一样,贾樟柯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步入影坛,在创作实践中,为了个人历史与整个中国改革历史双重真实的需求,他采取了疏离或者静观的表现手法,戏剧性大环境的省略,画面纵向深度的开掘,长镜头的运用,含蓄安静的表演方法以及具有较强实感的音画配合等等后来对于年轻一代的中国电影人影响深远并顶礼膜拜。
谢飞导演说电影学院30年培养了两个天才,一个是张艺谋,一个就是贾樟柯,相对与张艺谋,贾樟柯在世界影坛的学术性地位还要更高一些。从《24城记》来看,电影将即时手法和戏剧表现做了一个大胆的结合尝试,姑且不说效果好坏,单从形式上是值得鼓励的。虽然有人认为这是一个伪记录片,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去表现,或者是贾樟柯的江郎才尽。
有人说看完《24城记》,开始对贾樟柯审美疲劳了。贾樟柯像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贾樟柯像个玩泥巴的乡下孩子,身上永远带有浓浓的泥土味,他的特长就是捏泥巴,捏好了拿到城里给人看,有一个城里人觉得他捏的不错,就买了下来,小贾一看捏泥巴可以赚钱,就回家继续捏,捏好再拿出来卖。买他泥巴的人为什么会喜欢他捏的泥巴呢?难道他捏的泥巴很有艺术价值吗?没有,P都没有,人们之所以买他的泥巴,是因为他们小的时候也都捏过泥巴,小贾捏的泥巴唤起了他们对儿时的回忆。
这话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从一个艺术表现者的角度去评价贾樟柯,他的电影是毫无美感的,因为他缺乏艺术家对形式的想象力。所以他不可能像张艺谋一样,哪天能成为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而且贾樟柯对于自己电影的环境表现手段过于单一,都是将散落的个人安排在一个变化中的小生活圈子内,比如三峡地区的拆迁户,山西某县城,一个主题公园,以及被改制的国营工厂等等诸如此类。从内容上看无非几条简单的叙事线索,然后贯穿前后完成他对当下变化中中国的历史幽思和对劳苦大众命运的同情。
《三峡好人》曾经让我眼前一亮,影片中的一些隐寓性的表现手法同他的即时美学结合和非常好,是充满才气的作品,但是《24城记》则过于回归平淡了。可以看的出来,童年在山西小城的生活经历对贾樟柯的导演美学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但艺术毕竟需要提炼和开拓,张艺谋的优势在于能够不断改变自己,从文化反思的经典美学到流行美学都被他运用的相对成功,但是贾樟柯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当24城落幕的时候,我不希望贾樟柯也落幕,也许真正的大师一辈子只拍了一部电影,那就是他全部的灵魂和才华的贡献,就像伟大的小津安二郎。但是历史的纵深则是需要被人不断挖掘的,一个人童年时期的意识落成永远承担不了历史大变化时期的精神提炼。所以,贾樟柯想要超越自己,应该必先超越自己的童年,站在更高,更宏观的角度去看问题。
二十四城芙蓉花,锦官自昔称繁华。关于贾樟柯导演,我希望若干年后,还能闻到芙蓉花的香味,而不仅仅是谢幕后的飘香逝尽……

二十四城记(2008)

又名:24城记 / 二十四城故事 / 24 City

上映日期:2009-06-03(中国大陆) / 2008-05-17(戛纳电影节)片长:112分钟

主演:吕丽萍/陈冲/赵涛/陈建斌

导演:贾樟柯编剧:贾樟柯 Zhangke Jia/翟永明 Yongming Zhai

二十四城记相关影评

plw9711
天亮了
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