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天之前,我一个在美国读书的朋友发了这么一条豆瓣短评:“她不是不爱你了,你也不是不爱她了。That's all, that's it.”当时立马觉得哎呦不错哦。其实什么金棕榈啊女同影片啊这些标签对我而言实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神烦那种磨磨唧唧千回百转最后欢喜大团圆的爱情故事,也巨不相信通过一部电影拯救人类心灵世界的鬼扯,所以我朋友的这一句“That’ all, that’s it”顿时显得片子巨生活巨真实,以至于当时就五迷三道地产生了深深的期待,完全忽略了可怕的179分钟时长。

幸亏,这片子真的就是“That's all, that's it.”关于主人公Adele的生活说得特别细致,但无奈我这种低俗纯屌丝全程都在异乎寻常的亢奋着。

我第一个亢奋的点在于影片开始的一个半小时里频频做“按暂停——跑去冰箱——随便抓点儿吃的——点继续——边吃边看”的往复运动。尼玛Adele哪儿是什么女屌丝女汉子啊,就是女大胃王好么!全程在吃!丫跟炮灰小帅哥约会吃烙饼卷whatever,分手了哭了没一秒就从床底下翻箱倒柜吃零食,家里吃意大利面吃到舔刀然后再来一碗,跟Emma这种高冷女神家那儿一遍“我不爱吃牡蛎”一遍吸溜儿吸溜儿比谁吃得都欢,女神看不下去她爱吃肉皮于是问她你是不是特别贪吃啊,Adele很诚实地回答我吃everything.真的,你真的在吃everything!所谓食色性也,Emma这种中产以上的吃牡蛎,Adele这类劳苦大众就猛嗦意粉,当然屏幕前的我全程都展现了对食物无阶层的爱,这种看电影的参与感真心比看3D强烈得多。

然后我就接着亢奋到了笑,笑出了声儿。第一次笑其实是炮灰小帅哥被Adele分手后伴着一头的樱花树苍白的小脸上流下了一滴泪,哎哟我去,外国小哥儿怎么都这么脆弱啊!然后就是Adele跟Emma十分钟的床上大战。开始说实话是屏息凝神想入非非,但马上就因为时长问题色即是空了,俩个人不是在做爱,是教课呢好么!看完后我对于两个女人怎么ml这事儿已经可以画机位图了,实在太全面了,以至于我觉得《性爱大师》忒没诚意,而Lars蜀黍的新片《女性瘾者》受到了全面威胁。还有一次笑的很不厚道:Adele被Emma赶出家门后以泪洗面,本来跟小朋友和孩儿爸孩儿妈say goodbye以后一个人在教室里哭特别楚楚可怜,但导演给她选了件黑衣服(还是深蓝?不高清伤不起),姑娘顿时小蛮腰特别给力。当初床上还丰腴有肉感的Adele完全累爱成瘦子,再加上她之前一直吃那么多,然后我就扑哧了一下,je suis désolé!

亢奋归亢奋,生活归生活。俩人从相爱到分手讲的特别清楚,就是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问题。Emma家很open很artistic很讲究生活质量当然在二逼屌丝眼中也很装,可Adele父母是实在人上来就说艺术家不能养家吃饭啊。你说这种环境下长大的两个人怎么可能长久?!Emma朋友来party的时候Adele全程没话聊就算学文学也属于不懂萨特之流的非文艺青年,只好充当waitress,Emma办展览压力巨大时Adele只能发挥吃货本质频频问你要不要咖啡而不能讲出什么soulmate会说的话。所以她觉得自己alone,所以当她犯了错误时Emma那么凶悍地撵她走。说实话,两个人一定都是有彼此的,但比重不一样。Adele太寂寞了,她是生理心理全身心地依靠着Emma;但Emma对于Adele的爱有点儿趋于看腻“一屋子的精致”而寻找原生态颓废美的猎奇,她绝对陷进去过深爱过,但骨子里也确实越来越理性,越来越让爱情捆绑住“信任”“自尊”“责任”等沉重的字眼。当然我没为Adele的肉体不忠所开脱,Emma赶她走无可厚非,只是这个动机早已经根植在她的潜意识里了。

之前我们学校有一个柯西胥的作品展,没去成所以《阿黛尔的生活》是对这个导演作品的“处女看”。参加过那个展的大师们都说这个导演特别喜欢刻画移民小人物的生活,展现阶层的各种差异。《阿黛尔的生活》里这些元素自然也很多。比如Adele告诉Emma自己的名字在阿拉伯语中象征justice,这显然属于导演“作者电影”的小九九,估么着跟《红》《白》《蓝》里场景穿插是一路子的,属于容易过度解读解释权在创作者的那种小细节。我提一下主要是附和我久违的高冷基因装个逼。但阶层这事儿我就有一说一了,这片子最厉害的就是一直展现没有评判。Adele去Emma家吃饭的时候,我的感受是小时候看世界名著里对资产阶级虚伪本性的嘲讽,但Emma去Adele家时我又觉得Adele爹妈也太市侩小市民没眼界了吧。仔细来讲,导演没表明任何态度,就是呈现了中产阶级骨子里改不了的傲劲儿和底层人民比较不上档次的世俗,所以这两个层面的人怎么能恒久远呢?能享受片刻床弟之欢和寂寞的拥抱已经是一份很珍贵的回忆了。我觉得Emma的大爆发也跟这个有关系,看似open但被背叛就是不成,啧啧啧人性这东西好深奥好可怕就不说了。

虽然我佯装理智,看了前戏就知道后面没戏,但还是私心想让她们两个再相爱回来,毕竟Adele被虐得好惨好惨。当你被她的蓝色头发所吸引,彼此人群中看了那一眼后,你们结下了孽缘啊好么。当你最后一身蓝色出现在画展,Emma已经是红色了,画展里只有一幅你“昔年景象”的一抹蓝,这是简单地祭奠一份感情,Emma早已走出来了,而Adele还在奢望着,这是血淋淋的真实对么!当Adele还记得Emma喜欢白酒(是吧?不大确定翻译说的对不对)但她已经改喝咖啡了。爱一个人,爱到了不要脸爱到了念念不忘,只是生活中从来没有“必有回响”这一出。

这片子是漫画改编的,我扫过几眼漫画,哎呀我去最后可是有一个人得癌症挂了的那一派哟,逼着我几度以为这是棒子画的原著呢,幸好柯西胥水平高超改得有模有样有生活的。漫画和英文片名都叫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我觉得都不能代表本片。La vie d'Adèle才入味儿嘛,Adele一人简直演了一幕独角戏,她吃——她疑惑——她吃——她相爱——她吃——她做爱——她吃——她离开。如果有人单纯地把片子归纳为女同爱情故事,那么我可是要嘲笑你的智商哦!女同无非是题材上的小小噱头,性爱也只是电影让人津津乐道的谈资,爱情故事?我不觉得,甚至觉得这个故事里爱情是佐料,无关爱情涉及寂寞只是生活。至于Adele到底是les? bi?还是其他什么的,who tama cares啊,这就是她的生活,一会儿笑一会儿哭,能折射出一点儿大环境,也能在观众中留有共鸣。我们窥视她们的时候也瞅见了自己脸孔的模样:吃喝做爱,离别聚散,都是平凡人。难得能用上我为数不多会的法语:这片子才配叫C’est la vie吧。

中学写作文首尾呼应落下了习惯,最后还是不要脸地复制一下我那位朋友(么么哒!)的短评。我拉拉杂杂那么多有的没的,也不如他那一句话,“她不是不爱你了,你也不是不爱她了。That's all, that's it.”

阿黛尔的生活La Vie d'Adèle(2013)

又名:接近无限温暖的蓝(港) / 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台) / 火热蓝色 / 阿黛儿的一生:第一、二章 / Adele: Chapters 1 & 2 /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上映日期:2013-05-23(戛纳电影节) / 2013-10-09(法国/比利时)片长:179分钟

主演:阿黛尔·艾克萨勒霍布洛斯 / 蕾雅·赛杜 / 萨利姆·克希乌什 / 热雷米·拉厄尔特 / 卡特琳·萨雷 / 奥雷利安·雷克因 / 莫娜·瓦尔拉芬斯 / 阿尔玛·佐杜洛夫斯基 / 安娜·卢瓦雷 / 本杰明·思科索 / 桑德尔·丰泰克 /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 / 编剧:阿布戴·柯西胥 Abdel Kechiche/Julie Maroh/Ghalia Lacroix

阿黛尔的生活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