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片名

如果不辞辛劳,诸君不妨Google下,题材类似,且片名为All about XXX 的影片,你可以找好几部。称其滥觞也不为过。然中文翻译,不得不提及。外文之翻译,历来讲求信,达,雅。而今之《安娜情欲史》,起到化腐朽为神奇,既点出看点,也涵盖英文片名自身内涵。不得不佩服翻译者。

(二)关于影像折射出的内涵深度

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劣者不才,审美情趣匮乏。是即,缺乏罗曼蒂克精神。对其故事情节和云雨画面,并没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倒从本片的看出些其他的名堂。若有牵强之处,不妨当痴人呓语,一笑置之。

1。being≠having
存在主义者认为 To possess is to be possessed .(拥有便是被拥有。)随着女主角与某人sexual intercourse次数的增加,自我迷失就成正比。从而塑造出了她对自身究竟真实的追求。这其实就已经跳脱传统西方知识精英以语言与场景做对应之思考的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哲学思考的模式。是即,荒谬与超越之思考。

2。Myster≠problems
感情能成为问题吗?倘若是问题,那么就必须预设一套能解决的方案。但我们生命经验告诉我们,"感情问题"(姑且称之)很多案例是没有解决点的,甚至悬而未决。那能否借用金融学术语,将其归类属于 the risk of converse selecting,显然两者在某个时刻,都存在信息不对称性。例如片中,最初男友与Anna来观之。但是,两者不同之处,系金融学上,逆向选择风险,是可以规避,并可以最终解决。是故,属于问题范畴。而我们通过经验,体认感情问题,人类的问题是不可能消失,因为人本就是问题的制造者和解决者。只能形容为Myster。因为我们必须和它生活在一起。在本片的语境里,Myster=love sb,正因为如此,本片的故事才有了人物互动的情感互动。质言之,这就是故事发生之原动力之所在。
3。I-You≠I-She(he)
故事的人物互动其实就是延续这套架构在做延伸。看官不妨回忆故事情节中人物出场的安排。这是一套悄然无声的逻辑证成脚本。是即,Anna与Joan(I-You)————(I-He-She)-----Anna与Joan(I-You)。如此递进的证成关系,又蕴藏了加缪所谓的人生观。A.我的反抗(Anna浑天暗地的放纵)B.我的自由(Anna单身)C.我的热情(Anna与Jona冰释前嫌,言归于好)。质言之,这一切就如《Le Mythe de Sisyphe》(西西弗的神话)中的一段话;仅存的是命运,其唯一的结果是命定。在那死亡独有的命定性之外,一切(幸福和欢乐)皆是自由的。世界依然存在,人是惟一的主人,过去,局限他的彼世幻想。如今他的思想的出路,不再是自我抛弃,反而重生绽放于意象之中。

以上综述,谅想看官难免有不知所言,在你当下起心动念,回复之前,不妨聆听加缪的声音,而这就是我想暗示你的一种Myster。“我是在寻求一种方法而非一种学说,我是在从事方法的质疑,试图……造成白板的心态,作为建构某物的基础。”

安娜情欲史All About Anna(2005)

又名:关于安娜的艳史 / 安娜 / When Johan Came Knocking

上映日期:2005-11-24(丹麦)片长:91分钟

主演:格莱·贝 Gry Bay/阿德里安·布薛特 Adrian Bouchet/艾琳·达利 Eileen Daly/Thomas Raft/Ovidie/Morten Schelbech/Thomas Lundy/Seimi Nørregaard/Patrick Agergaard/Thomas Stegler

导演:Jessica Nilsson编剧:Anya Aims/Loretta Fabi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