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过《零的焦点》原著小说,借这个电影来谈下文学、电影、剧本和改编剧本。我试着用三个公式来总结它们。
剧本公式
先说剧本公式。剧本是个特殊的品类,属于商业化作品。
剧本 = 主题 -->人物 --> 情节 --> 情绪。其中:人物 + 情节 = 故事
公式中"-->" 表示因果关系。剧本的商业性体现在——最终目标为观众的情绪。剧本的作者性体现在——整个剧作根基于作者想表达的主题。完全相同的故事(人物+情节),会因不同的主题,产生不同的讲述方式,从而导致不同的情绪。没有主题的故事很难达到情绪目的。主题依赖认知深度,故事依赖艺术创造力,引起情绪依赖共情能力。这是剧作者的三个核心能力。
再看电影公式,就比较简单。只是在剧本创作流程中,插入了影视化表现。
电影 = 主题 -->人物 --> 情节 --> 影视化表现 --> 情绪
可见,电影中引起情绪的是影视化后的剧本。目前,影视化约等于视听外化,因此剧本的故事是要适合视听外化的。
最后说文学公式。文字比具象的视听更抽象,因此形式也更丰富(散文、诗歌等),我们只考虑和影视关联密切的剧情类小说。
文学小说 = 主题 -->人物 --> 情节 --> 文学化表现 --> 情绪
可见,小说和电影的核心区别在于表现形式,文学化表现 vs 影视化表现,各有千秋。对于即使相同的主题和故事,小说和电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原著剧本与改编剧本
利用三个公式就很好理解了。原著剧本是以影视化表现为目的的,所以在写作时设计故事(人物+情节)就在遵循这个约束。因此小说改编剧本,从小说的人物与情节直接开始影视化是很困难的(因为它是为文学化表现设计的),所以需要改编步骤:
第一步. 提取小说中想保留的部分,比如主题,人物,情节。
第二步. 以第一步结果为辅助,完全重走剧本创作流程(剧本公式):主题--> 人物 --> 情节 --> 情绪。
第二步切忌直接搬用小说的主题、人物和情节,而要用第一步中提取的结果,进行再创作。更忌讳搬用文学表现来作为影视表现。对影视改编而言,小说只有主题和故事是有用的,文学性表现力不但无益,可能还有害。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文学作品难改编,而二三流文学作品(但有好故事)却常见改成伟大电影。
零的焦点
用上面的分析方法,我们很容易看懂《零的焦点》的改编思路:完全保留小说主题,微调(增删)人物,相应微调情节。犬童一心的影视化表现能力显著弱于松本清张的文学表现能力,所以一流原著通俗小说,改编成二流电影就无可奈何了。

零的焦点ゼロの焦点(2009)

又名:Zero Focus

上映日期:2009-11-14片长:130分钟

主演:广末凉子 / 中谷美纪 / 木村多江 / 西岛秀俊 / 鹿贺丈史 / 杉本哲太 / 

导演:犬童一心 / 编剧:犬童一心/中圆健司/松本清张 Seicho Matsumoto

零的焦点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