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文艺工作者,无论是作者还是导演,骨子里都是多少带着点“泥土情节”的,而我向来对这种“泥土”气息的电影,带有某种偏爱。而处理这类题材,倘若创作者们不是带有猎奇式的一味暴露“丑恶面”,或是抱着居高临下的天生优越感的审视态度,或是主旋律式的加以掩盖与美化,如果是这三种之外,我基本上是大爱了。这部片子本属于大爱的那种,以至于我极力想忽略它的缺点,一心加以呵护。

诗性、神性、世俗性
先说优点。影片开始前,当三位主创上台,我能清晰的闻到周围一干文艺青年失落的感觉,他们绝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些常有的导演形象,寡言、羞涩,普通的看上去更像是民工,甚至显示出似乎来错了地方的尴尬。而正是这样的人,往往具有惊人的能量:实干、朴素,少言语或不言语。

影片将苏童小说的发生地搬到了导演李睿珺的故乡,甘肃省高台县的某个村庄。以拍摄电影的方式回到出生地,往往更易激发创作者的灵感与激情,甚至会不由自主的出现带有自传性质的某个情节或是瞬间,“躲在摄影机背后”去重新审视家乡,这本身就带有某种仪式感。当影片最后,一铁锹一铁锹亲手将爷爷活埋的孙子,这不能不说是导演借由孙子之手将“过去”埋葬、将“根”留存,甚至与天地伦常作别更丰富的意味。

湖泊、湖上的野草、湖上的野鸭、湖边的大树,泥土、泥地、泥沙、坟堆、草地,这些场景,在创作者的镜头下,具有鲜亮明丽的仿佛水洗过的透明的发亮的诗性,但又绝不因这些画面的过于唯美而破坏影片的真实感。对于这类影片,演员的选取,不仅仅只是主演包括群众演员,对这类影片的成功都尤为关键。找专业演员,反而是种冒险,如果演不好,不仅会显得刻意还会让整部影片都显得很假。除非影片本身能用强烈的戏剧冲突,帮助专业演员“入戏”,譬如《红高粱》、《鬼子来了》、《斗牛》、《最爱》等,而对于这种极少戏剧冲突的影片,选用当地演员,无疑更为保险。影片的大多数演员,都是导演家乡的亲戚朋友,在原汁原味的表演中,不仅能确保影片的真实感,且能让故事情节具备“本身如是”的质感。如片中牌场上的老人们、泥沙中嬉闹的村童们、水渠中的洗衣妇们、割草的村民们,他们平时或许就是这样生活着,导演只需选择性的加以“纪录”。

“吃饭”和“生老病死”,这两样看上去最稀松平常的事,却是所有人最不能回避的事。影片用极为集中的笔墨,讲述了“吃饭”以及“埋葬”,不同于《楢山节考》的蛮荒与奇观色彩,影片极力展示的是世俗性的一面,只是用少量的笔墨和看似不经意的瞬间,将世俗性进行升华。如片中两次出现的风动的大树,以及老人在大树底下寻找白鹤羽毛的画面,风动的大树的寓意不必再言,老人寻找羽毛的画面,印象极为深刻,整个画面被分割为两部分,老人占据下面部分,上面是树枝树叶,整个镜头不仅富有诗意,且具有无法言表的神性。

意图太明显
苏童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说过“被感动的泪流满面”之类的话,从电影开始,一直到电影结束,我一直在期待自己能被打动,也能“泪流满面”。只是,直到字幕出现,散场了,我仍旧没等来我所期待的“感动”。于是,一路上,我一直在想,这部本应该更完美的理应能打动我的电影,到底在什么地方出了“纰漏”?

不是太过刻意,也不是太过直白,我想到了意图这个词。导演太想将自己的意图或者确切的说是,苏童的意图传达给观众。平心而论,导演的控制力很强,用力很集中,几乎没有多余的情节,枝节外的情节。所有的对白、语言、画面,乃至音乐,都是围绕一位行将离世的老人,拒绝火化一心只想土埋,执着的寻找死后的安葬之地这一主线展开。就像是一场“事先张扬的老人要乘白鹤归西”的事件一样,“白鹤”这一具有象征性的语词,在片中出现的过于频繁。

影片开头,就是老人在棺材上描画白鹤的镜头,然后是老人家中的座椅,包括片中老人与儿孙的对话,皆离不开此。包括孙子看西游记大哭的情节,与片尾孙子与外孙女就爷爷一死的对话:谁管爷爷,阎王爷;谁管阎王爷,玉帝;谁管玉帝,孙悟空;谁管孙悟空,如来佛。这样的情节安排,虽说看上去是种合理的对应关系,但多少有些粗浅了些,甚至回想起来,反而感觉导演意图太明显、机心太重。

影片结尾,最后一个长镜头,孙子挖坑活埋爷爷的全过程。这样一个违背伦理本应极端残酷的情节,我们看得出创作者在极力“去残酷化”,用“静观默察”的镜头语言(不加任何修饰的长镜头)冷静的加以展示,反而让这一情节具有了无比自然、顺应天伦的和谐性。直到音乐的出现,按理说,在这一“高潮”段落,恰到好处的切入音乐,本应能起到渲染情绪的效果,再加上小河带有宗教色彩的佛经般的吟唱(近几年来,独立音乐人与导演的联姻,《世界》中的左小祖咒,《浮城谜事》中的沼泽,应该说,我最爱的是这部中小河的天才般的配乐),将这一段落,赋予了某种宗教感与神性。但,成也萧何败萧何,正是这段音乐的插入,让这个本可以含义更隽永、更加充满神性的段落,活生生的就被打段了,本来累积的着魔般的化学效应淡然无存。也就是说,这样一个情节,不仅言语会显得多余,就连音乐也很多余,如果一直按照一开始的方式处理,不加入音乐,会更有说服力。加入音乐,一方面显示了导演自信不足,另一方面,也表露了导演生怕观众不明白他想说什么,于是采用了音乐这种更显而易见的也更省事的方法。

刊《文学报》2013年7月25日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2012)

又名:Fly With The Crane

上映日期:2012-09-05(威尼斯电影节)片长:99分钟

主演:马新春 / 汤龙 / 王思怡 / 张敏 / 

导演:李睿珺 / 编剧:李睿珺 Ruijun Li/苏童 Tong Su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相关影评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