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见义勇为的驴 ——关于电影《Life Is A Miracle》
一、 三个人的一个故事
1 米洛什 米洛什是位热衷足球的青年,希望自己有一天到贝尔格莱德游击队踢球,在一场有游击队教练观摩的比赛中被选中,长长的等待后终于有了结果,不过收到了到一个不幸的消息,战争爆发,他被征召参军,愿望瞬间化为泡影,战斗中米洛什被俘,战争结束后则安全返回了家乡,他踢球的愿望可以继续了。

2 卢卡 卢卡是米洛什的父亲,在儿子被俘后,悲痛不已,想方设法解救儿子。恰此时一位士兵俘虏了一位敌方阵营的穆斯林女孩萨巴哈,这位士兵误认为萨巴哈拥有敌方显要家族,所以将萨巴哈交给儿子被俘的卢卡,希望可以通过萨巴哈家族的影响来交换会米洛什怀着这种目的,同时是善良的天性使然,他并没有以战俘身份来对待萨巴哈。一次偶然的机会,萨巴哈说出了真相。一开始闻讯后的卢卡大怒并且要赶走萨巴哈。后来意识到了萨巴哈其实和自己一样可怜,便留下了她。由于妻子战争期间离开自己,所以卢卡和萨巴哈自然而然由怜及爱。最后战争双方将各自的战俘交换,萨巴哈则依依不舍的离开。妻子再次出现和儿子安全归来所带来的全家团聚并没有让他忘记他深爱的萨巴哈。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3 萨巴哈 萨巴哈是位年轻的穆族女护士,在民族冲突中被俘虏,因为被士兵误认为她是当地望族的一员,她被交给了卢卡,因为儿子参战被俘,萨巴哈成为卢卡换取儿子的筹码。形势险恶,萨巴哈隐瞒了自己出身普通的真相。在两人完全的相处中,卢卡像一位体贴的爱人一样照顾着萨巴哈。后来萨巴哈承认了真相,两人关系恶化。事后卢卡原谅了她并且两人相爱。因为萨巴哈要作为战俘要交还。为了和萨巴哈在一起,卢卡抢了士兵的枪,就在两人准备渡河时,萨巴哈被武装人员集中腿部。萨巴哈最后活了下了,在交还回去后。仍然想念着善良的卢卡。终于有一天卢卡来到她身边。他们两人骑着那头代表着桃花运的驴子准备去他们想去的澳大利亚。

二 、导演表情
1 殉情的驴 想象与舒展

当那头挡道的驴出现时,我预感到这部电影可能会是一部经典。当大胡子老头告诉韦洛驴子之所以挡道的原因时,我确信了我的预感。这头驴失恋了,很悲伤,想要自杀,这个原因让我笑,不过我知道,这些只是艺术家的惯常手法,到后面总有一个镜头融合着一段音乐把你我弄哭。
作品中的驴被赋予了灵性甚至是人性,它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尽管可能喜怒不形于驴色,但通过作者巧妙的编排,效果自然。这头驴的出现似乎是一种征兆,成了对人类战争的观照。这头驴贯穿全片,尤其出现在卢卡和穆族女孩萨巴哈的爱情线索中。在萨巴哈被军官送给卢卡之前,那头驴出现了。两人在隧道里追逐时,驴作为见证者就在旁边。
到后来,因为萨巴哈离开而伤心绝望以至于想要自杀时,还是这头驴救了他。一部影片需要有想象力,如果没有则只能算是二流。中国的某位导演尽管作品很少,但作品经常闪现着灵光。这部电影也一样。剔除关于现实的禁忌,让影像去飞吧。
除了这头驴,片子的另一处想象出现在卢卡因为协助干掉军事头目奸商菲利波维奇后,因为参与杀人,卢卡高烧,做梦梦见自己的儿子米洛什。这段情节似乎是可拍可不拍的。拍出来是为了对卢卡善良天性的奖赏吗?杀死一名残暴邪恶的士兵头子都会让他一病不起。这样的人似乎是应该得到创作者的回应和奖励。作者让卢卡美梦成真。从效果上看,为整部电影增加了黑色的成分,成为真正让影像飞的作品。
当然,在作品后半部分,知道真相的卢卡仍然与萨巴哈相爱的部分也展示了一种自然而舒展的气质。亲热的两人胶着在大衣中,一起从屋子里滚落出来,滚落到草垛里。还有一起在瀑布下的水泉里嬉戏打闹的场景堪称是整部影片色彩最亮的,也是最舒张的。气质阳光身材性感的萨巴哈,两人肆无忌惮的水中嬉戏都是对种族主义者的最有力嘲讽,对煽动种族仇恨者的最大回击。

2 打烂的电视 暴怒与无力

如果你觉得你无法控制某种你想控制的事物时,你会不会发怒。
无法免除儿子服役的卢卡暴怒了,早上面昨夜饯行宴会后的一片狼藉心情低落,在儿子米洛什走后的当天晚上,面对电视中播放的战争新闻愤怒了,他将电视扔出窗外,电视没有被摔坏,他向电视开枪,直至打成粉碎。
萨巴哈和卢卡,一个是战俘,一个是战俘的父亲。可是战俘和战俘分属两个阵营。萨巴哈是穆斯林姑娘,被俘的米洛什则属另一方。一开始军官将萨巴哈交给卢卡,仅仅是希望用她来交换儿子米洛什,一开始卢卡好心照顾萨巴哈仅仅是希望她能够换来自己的儿子米洛什,一开始萨巴哈并没有说出真相因为她知道自己一旦说出真相则命运堪忧,一开始他们两个有种相互利用的成分,其中夹杂着弱者间的惺惺相惜。后来他们开始聊对方母语中的各种单词,比如说浴室与澡堂。比如说朋友一词怎么说。
到后来,知道真相的卢卡大怒。再后来他觉得不应该过分责难一位同样落难的柔弱女子,他喜欢上她了。由于交战双方的战俘交换协议,萨巴哈要作为战俘交还回去,萨巴哈可以回家了。 可是他喜欢上他了,为了和她在一起,竟然夺过了士兵手里的枪。
逃跑!在德里娜河岸边准备渡河时,萨巴哈被河边的军方人员射中,腿部流血不止。卢卡用木板雪橇拖着萨巴哈,萨巴哈血流不止。受伤的她几乎填满了整个画幅,当然留下一片,留给血和雪,血红的血,雪白的雪。木板雪橇拖行之处,是长长的红色,在白色上面。红的是血红,白的是雪白。此时由于失血过多而休克的萨巴哈被送到战争医院。
尽管事实上卢卡连澳大利亚在哪都不知道,甚至还想坐火车去,卢卡不断讲述着两人的明天。
这段戏看到了作者的愤怒。如果战争和分歧仅仅拆散了一堆情侣,如果战争仅仅造成了生命逝去,那么力度似乎还不够,击倒我们的是两种冲击力的叠加:战争要拆散一堆情侣,还要将一个送给上帝,将另一个置于孤单的人间。此时作者似乎不能再用最擅长的狡黠式的嘲讽来表达。必须用最决绝的手段来!没有粗话,可是表达了最深沉的愤怒。
响起的音乐堪称整部影片最动情的部分,特有的巴尔干的呼喊。
当然还有无力感,就像发怒的卢卡, 其实用“怒“字无法确切的刻画当时的心理,那种怒在外悲凉在内的心理状态。极端状态下,你可以用杀人和自杀来表达愤怒,后者体现的正是那种无力。
就像你愤怒到极致时候会乱摔自己的茶杯一样,心理的真相是,怒在外无力在内!

3
坦克上的和平鸽 嘲讽与沉重

毫无疑问,反战几乎是整个影片最重要的主题倾向,不过“反战”一词并不完全符合创作者展现的技巧和整部影片的特点。从力度来说,许多展示战争悲剧性的宏大电影足以媲美甚至完全超过这部电影,不过它们类型单一,着重于塑造宏大悲剧性,以至于千片一面,而在这部电影中,你看不到那些固化下来的特点,着眼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沉溺于最自然的讲述,展现出另一种风格。战争让米洛什失去踢球的机会,战争让萨巴哈一个普通的女护士成为俘虏。战争让卢卡为自己的孩子担惊受怕。
讽刺和嘲弄常常是艺术家所能做出的最绝望的回应和表达,就像是一个人无助的人的冷笑。本片再次指向了战争,你无法对战争施加任何可能的扭转局面的影响,因为这不是你的,于是不是你的东西变为不是你们的,那它是谁的?军官阿列克西奇给出了答案。
米洛什被俘的消息传来,卢卡焦急万分甚至用自杀来威胁军官阿列克西奇让自己加入战斗中。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战争, 我只能这样。” 当听到卢卡的自杀威胁时,愤怒的阿列克西奇用亲身经历让卢卡冷静下来。原来他的哥哥斯捷万两年前就失去音信,他承受着并非亲人死亡但比死亡更折磨人的状态,于是请求调任,得到上面的回复是战争不是你一个人的战争。战争不是有些胆怯但老实本分的小老百姓的,同时也不是这种拥有武装,至少拥有枪炮的参战者。那战争是谁的?
“战争是败类的战争。”当阿列克西奇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高昂着愤怒心情激动,可是这份答案是冷静的。这涉及到影片对战争原因的追问。从历史课本中我们会用典型的分析角度,当然这些分析让我们学会理解战争这种最丑陋事物,可是我们有正视和关注过那些战争的发动者吗?那些拥有武装,并且可能不经大多数人同意便可以下令士官开赴前线的人,那些性格暴躁的独裁者。
政治学者和国际问题的研究者喜欢思考的问题是,进入近代以来,为什么大部分的战争会发生在政体封闭落后的国家之间,而有效选举的民主政体国家很少开战。答案是前者更容易形成暴怒和炫耀的领袖,而这些领袖可以听凭个人意志来处理他所代表的国家与他国的矛盾,并且可以通过控制的媒体来制造民意,加重两国人民的不信任和误解,而有效选举有效监督的国家则拥有负责的宣战程序和不受领袖管控的信息获取机制,有关两国冲突和矛盾和共识的信息被无处不在的媒体报道出来。
学者们的思考印证在阿列克西奇的回答,同时提供了更多的解释战争的角度。更十分切合这部电影所背景的前南战争,米洛什维奇在采取他的大塞尔维亚政策时,几乎控制着国家的媒体,并且通过媒体散布关于塞族人如何受到异族迫害的假象,从而加深了种族间的不信任和仇恨,这对战争爆发起到了重要作用。
怀着对自己故土的思考是沉重的。沉重到他笑了。他开始了嘲笑。于是我们看到了战争中,落在坚硬的坦克上的白鸽。一只象征着和平纯洁的和平鸽。枪炮声中受惊吓失措的鸽群。
同时另一点展现嘲弄的则是,在饯行派对上,奸商菲利波维奇在与米洛什姨妈的sm游戏中,高潮来了。结果是战争与枪炮声。作者在作品中一再出现过的有关性爱高潮与战争爆发的桥段,意图非常明显。他就是要把二者联系在一起,不仅是作者,一些学者也就笔触投向了两者,去研究性与革命的关系。战争是人类社会对庸常生活的反抗,是期望获得高潮的暗示吗?或许弗洛伊德的追随者取得了理论上的胜利,可是失败的最终是整个人类。当菲利波维奇这个暴怒的权势者在山洞中进入高潮时,他被火箭弹击中,熊熊烈火烧毁整个身体。在那些自杀的实验中,这个隐喻要比试训时,士兵不小心将发射筒对准自己的营房开炮还要悲凉。

4 作为作者替身的卢卡 训诫与沉思

作品首先是个故事,但是作品又是表达想法的,这并不否认故事,只是要强调作者的思考。说话的方式有很多,有的人喜欢训诫,可是这类作品很容易流于说教。这部作品风格轻松谐趣叙事自然流畅,仅仅在几处,毫无遮拦的表明他要说话,可是却没有闷成说教。
影片一开始的部分,喜欢足球的米洛什在和自己的父亲卢卡讨论这速度的重要性,可是卢卡则不断教育儿子,除了速度,还有心灵。可以说速度代表着效率,代表着人力,代表着年轻状态的米洛什所追求的,代表着人类不成熟状态所追求的。我们可以跑得更快,更有速度,可是很多傻瓜会飞跑。但是傻瓜缺少某些东西。是心灵吗?作者最好点到为止,再说就不是电影了。在年轻的米洛什与父亲争辩速度的重要性时,年轻的米洛什因为自己急于追赶汽车而遗落自己的手表时,印证了父亲的话。
影片结束时,对于作为战俘交换安全返回的米洛什,军官阿列克西奇像卢卡表示米洛什很聪明时,卢卡表示聪明是重要,可是事实的真相是智慧年年进步,可心灵不断退步。
我们不能太快,要等等我们的心。这句印第安人的话是不是对作者意思的精确概括。 速度是我们掌控世界的方法吗?心灵是什么?如果我们关注我们的心灵,会不会减少这个世界的纷争?

三 、承接上段的系列追问

追问1 猫与狗 爱能战胜分歧和对抗吗?
片子几处将战争和民族间的冲突的描写喜剧化。在米洛什的比赛中,双方球员的冲突。新征招的士兵因为将炮筒指向自己而错炸等段落都将分歧和战争涂上了明快的色调,这不仅仅是搞笑,在当时当地的南斯拉夫或许接近于实情。很多分歧和矛盾是建立在误解之上,而这些误解形成的原因各异,种族间的冲突很多时候都被放大,民族主义者和他们掌控的每天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刻板印象。
如果我们理解了分歧矛盾的根源,那我们可以化解它吗?用什么?影片的例证似乎向我们解释了这种可能性,这个例证是萨巴哈和卢卡的爱情吗?不是。是他们两人同睡一张床的那天晚上,床边羡慕的猫和狗。
从电影一开始,这对猫狗就没有一天和平共处的日子,影片前部分猫狗争抢那只落到地上的猫头鹰似乎就预示着一切。(你们家同时养着这两种动物吗?如果有,有没有这种猫狗打架的情况。我们家有)
那天晚上,他们本来睡的是两张床,卢卡仅仅将萨巴哈当作可怜的落难穆族女孩,可是后来炮火打得实在紧,轰隆隆的吓人,结果萨巴哈就和卢卡一起睡了。不论按照情感还是按照逻辑,这天晚上的事实肯定不仅仅是床上陈列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那么简单。看到这一幕的猫狗似乎被震惊了,羡慕,嫉妒,还有恨?两只打架的动物看两个相爱的人做爱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他们看着馋,享受着眼前的一幕。
可关于猫和狗的例子能用到人身上吗?我们人类难道真的比动物更具人性吗?
在残酷而黑暗的现实中,爱,这种被丛林法则的崇拜者和犬儒们所藐视的爱,事实上几乎从没有战胜过分歧、争斗更别说战争。相反是恨,不管是强加的扭曲的还是捏造的恨,常常可以笑到血流成河。

追问2 驴与驴 自杀是小人物特征吗?
这个叫做斯拉夫科什季马斯的演员又被导演安排自杀的戏!这个演员几乎出现在导演所有的作品中,从第一部长篇故事片《你还记得桃丽贝尔吗?》到蜚声世界的《没有天空的城市》,什季马斯始终能将小人物演活,怎么演活,是那些自杀的情节安排吗?如果不是,那么为什么他的角色几次三番的要自杀。
小人物拥有最淳朴的内心,比如他悉心照顾落难的萨巴哈,同时也具有最软弱的一面。当知道儿子被俘后,他请求军官阿列克西奇让他参军的方式竟然是威胁自杀。当由败类发动的战争来临时,一个小人物却用最不男人的方式来请求参军。此处是小人物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导演的表达方式,从根本上说他们这类人是绝望的。就想思考的人多半是悲观主义一样。当然作者的态度在卢卡第一次说出自杀后,便用“险些被撞死”的方式来教训他。干吗自杀?艺术家可以考虑这个主题。可是小老百姓还是要好好生活啊。
这种希望卢卡活下去的善良愿望最后用一种最黑色的方式呈现,还是那头驴。那头因失恋而试图殉情的驴,伴着他的生活,他的爱情,他的悲伤,甚至他的死亡。
淡定的驴站了出来,卢卡好好的活下去。
在另一部电影中,同样无法承受战争的伊万也是几次自杀,最后成功了。离开了这个鬼魅统治的世界。一个人可以经历一次战争。可是经历第二次战争时,没有人会残存哪怕一丁点活下去的念头,前南战争是人类在20世纪结束前最残忍的自杀实验。无数人丧生,后来一些战犯受到国际社会的长达二十年的通缉问责审判,包括刚刚被抓获的涉嫌杀害8000名穆族人的战犯姆拉维奇。可是当悲剧发生后,荒凉之境的伸张正义还有意义吗。或许连正义从没有被伸张。因为不义不是时间性的词汇,当不义发生时,正义已经不可能复活。

3 鹅与鹰 谁将谁置于荒凉之境?
影片最后,一家人回到残破不堪的家时,家里养的动物死的死,伤的伤。一只鹰在啄食一只鹅。这只鹅躲过了战争的炮火,却躲不过它的更强大的敌人。
作者钟情动物的原因是什么?动物界似乎是人类社会的最恰当隐喻,尤其是如果当社会呈现出丛林特征的时候。一个人可以极大程度上影响一群人的时候。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那些暴怒的军事头目专断的独裁者将无数的小人物裹挟入缀满绶带挂满军功章同时也暗藏着密集子弹的历史大洪流中。卷入了生灵,却没有回响,没有迹象。
没有人不希望安定,没有不希望掌控自己的命运。可是我们作为幼小而孤立的个体如何抵抗洪流。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谁?用什么手段?将谁和谁置于荒凉的境地。那些被混淆的试听,被驯良的失语同谋,那些性格乖张骑虎难下后断不认错的领袖。可以说这部电影并非简单的反战电影,它涉及的是文学和许多艺术一开始就想染指的人类命题。当领导人的雕像被得知儿子要参军后愤怒的妻子摔个稀烂后,意图已经暴露了。关爱幼小,蔑视权力不是这部电影所泄露的情感,而是艺术家的普遍情感。这并不逼迫作者表明立场,也不是反对“为艺术而艺术”。恰恰相反这是对它的最有力证明。因为艺术家关注人的内心,而权力则相反,它将鲜红的心碾成肉泥。
如果生命是个奇迹的话,那是不是暗示着活下来本身的不易。这种假设或暗示在战乱频仍的战争地区是毫无疑问的。不过我们还可以将片名作最阳光的理解,正如这部影片给人的整体气质一样,正如作者让卢卡的美梦成真,让年轻人从战场上安全归来,让相爱的萨巴哈和卢卡最终走到一起一样。生命是个奇迹,美丽的,不可复制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存在。

注:1 由于对南斯拉夫战争和前南问题生疏,一听神马塞尔维亚萨拉热窝贝尔格莱德萨格勒布伏依伏第那等地名就会乱套,所以其中很少涉及具体民族信仰具体信息。最终简化成,我和与我敌对的人。

2 我承认我没有看懂全部故事。所以其中某些情节可能都有误啊!

3 没有怎么修改,要是有不通顺的地方请原谅,同时深感语言对心无力。心想的,语言并非完全胜任。看完电影后与我的描述后完全不同也不要惊讶,事实上我们可能有更多的共识,只是我没有用语言表达清楚我要表达的。

生命是个奇迹Живот је чудо(2004)

又名:生命是奇迹 / Life Is a Miracle / Zivot je cudo

上映日期:2004-05-14片长:154分钟

主演:斯拉夫科·斯提马科 Slavko Stimac/娜塔莎·索拉克 Natasa Solak/維克·寇斯提克 Vuk Kostic/亚力克斯桑德·贝奇科 Aleksandar Bercek/米尔亚娜·卡拉诺维奇 Mirjana Karanović/Vesna Trivalic/Nikola Kojo/Davor Janjic/Dana Todorovic/Vanessa Glodjo

导演:Emir Kusturica编剧:Emir Kusturica/Ranko Bozic

生命是个奇迹相关影评

C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