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吉尔达的红菱艳。

《光之帝国》讲的是电影院,但并非前期所营销的“献给电影的情书”。影片更多是导演门德斯对自己作者主题的延续 -- 在所谓“黄金”时代里,过着看暗无天日、不见未来的日子。

门德斯的代表作《美国丽人》和《革命之路》,都重复着这一主题。前者是“这是我的街道,这就是我一辈子”的中年危机感叹,后者则是“白色房子”里中产夫妻激情和理想的慢性自杀。主角在外表稳定的世界里,过着窒息的生活,前不见来路后不见未来,不敢寻找梦中的“巴黎”。

而这次,门德斯将目光从美国郊区中产转向80年代的英国海滨小镇。故事发生在小镇上一间名为“帝国”的电影院里。影院虽坐落于偏远小镇,但装修却竭尽奢华之可能,与当地的萧条对比鲜明。在这间富丽堂皇的“帝国”里,大堂经理希拉里(奥利维亚·科尔曼)与新晋职员斯蒂芬(迈克尔·沃德)陷入爱河。

然而影院夸张的梦幻感带来的并非浪漫童话,倒更像是试图掩盖创伤的三流美术。两人所有浪漫故事,在外界一文不值,宛如儿戏。

随着影片的推进,观众才得知经理希拉里因精神问题曾不断进出社会福利机构,每次出院都肩负着证明自己已经“恢复正常”的任务。而她的上级(科林·费尔斯)似乎有意利用这点,强迫希拉里与其发生性关系。在希拉里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反抗他的性剥削后,福利机构将其连夜强制带离自己的住所,而她的上级则毫发无伤。

而斯蒂芬的生活也笼罩在挥之不去的阴霾中。他一方面为自己的大学前途担忧,另一方面,也因自己的肤色在仍保守的80年代保受攻击。不仅平时受街上白人青年骚扰,在一次重大的白人至上的游行里,甚至被示威人群从影院破门而入,殴打住院。

两人在明亮奢华的“帝国”里彷徨而忧心忡忡。影片由始至终也如英国海边小镇的天气一般,没有激烈的狂风暴雨,只有沉闷的灰色。全片最大的冲突——当地白人至上主义的暴力游行——也是在这种透不过气的窒息中爆发。观众记得最清楚的,恐怕就是隔着模糊雾气拍门尖叫的乌央人群。这是典型的门德斯式恐怖,一种溺水般的窒息。

影片的最后,斯蒂芬被大学录取,为了自己更好的未来而离开了希拉里和这个带来了无数失望的帝国。影片在轻描淡写中走向灰蒙蒙的未来;虽不沉重,但也未见乌云后的亮光。这和当年《革命之路》的结尾,在助听器里逐渐被调低的音量有异曲同工之处。但与其说是悲观虚无,不如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谨慎。未来没来,唯有沉默地观望。

如果说此前的《美国丽人》与《革命之路》是揭露了“主流”人物背后的边缘,那本片就是探讨了边缘人物虚假的主流性。男女主表面进入光鲜亮丽的“帝国”,实际仍受困于主流话语,在表达不满时即会被暴力压制。女主言说创伤被归类为“疯女人”之举,而男主遭遇的暴力则似乎已被正常化,所谓的“融入主流”一瞬间虚伪不堪。门德斯独特的地方就在于,他对这种冲突的描绘更多是暗流涌动,最简练镜头里往往填满了可怕的窒息。但或许是门德斯对这种表达太过于轻车驾熟,《光之帝国》像是他一次没有灵魂的条件反射。门德斯这次像是忘记如何写作的雷德蒙·卡佛,全片唯有冷色的故事与画面,却缺乏其背后暗涌的冲击,导致全片沦为流水账。

有了摄影罗杰·迪金斯的帮助,画面固然好看,但每个画面的调度都过于公式化,缺乏能量,比如开篇那一组冷淡的蒙太奇。不难看出门德斯相借快速跳切冷眼旁观女主机械而乏善可陈的日子,可无奈场面调度过于老套,这一段本该出彩的作者时刻倒更像是类型的样板戏。当门德斯选择用一个被盘包浆的表演范式——主角仰面凝望天花板——结束这段蒙太奇时,影片注定难以抓住观众。

而更令人汗颜的是疑似致敬《天堂电影院》的情节。下班后的某时,希拉里突发奇想,想回帝国影院看电影,于是要求放映员加班给自己一人放了场电影。或许门德斯本意是抒发某种迷影情怀,可生硬的插入实在无法感人,看后只是想让导演放过打工人,无偿加班可耻。

同样是帝国,难免会想起门德斯前些年指导的戏剧《雷曼兄弟三部曲》。舞台上的门德斯才气四溢,高歌着雷曼家族帝国歌舞至死的狂妄与悲伤,但这次胶卷里的帝国却空洞寡淡,徒有指向某种刺人悲伤的意愿,却始终差了一口气。



光之帝国Empire of Light(2022)

又名:光影帝国(台)

上映日期:2022-09-03(特柳赖德电影节) / 2022-12-09(美国)片长:119分钟

主演:奥利维娅·科尔曼 迈克尔·沃德 托比·琼斯 科林·费尔斯 汤姆·布鲁克 坦娅·穆迪 汉娜·昂斯洛 克里斯塔·克拉克 莫妮卡·杜兰 莎拉·斯图尔特 罗恩·库克 贾斯汀·爱德华兹 马克·菲尔德 阿德里安·麦克洛格林 威廉·丘布 斯派克·莱顿 Tim Samuels 

导演:萨姆·门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