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豆瓣,同性恋题材的东西总是被捧的相当高”,我真是赞同。就我个人来说,因为那个烂尾,花了两小时在这部电影上的自己简直是吃错了药。《暹罗之恋》,不论是作为一部泰国片竟然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觉悟,还是作为一部情感片竟然具备了科教片的基础精神,都傻到逼了。可能当它作为一部教育片给广大中小学生们放映的时候,导演就觉得自己的作品终于得道了。

我一直觉得自己不是同人女,但很多人说“你是!”那我站在同人女的角度看,只有一个少年接吻的镜头,实在也算不上什么男男噱头。站在非同人女的角度看,这部意图传递大爱表达人文关怀的电影,结尾就是在把观众当头脑空白的小孩来敷衍。

导演是很温情的,要表达的东西也很纯良,如果要给这部电影做个立意总结,那可以是:爱情、亲情、友情,在经过一段试探和纠结后终于找到各自合适的位置。如果一直这么发展到电影结束倒也很好,两个小时的电影,至少前一小时五十分钟我在点头称好。但导演需要给同性恋一个交代,亲情问题和友情问题都解决了,总不能让爱情问题还在那儿摊着。他败就败在发展到这里时,故事带着生硬的铺垫(因为太过生硬,可以直接等同于无铺垫),深具科教精神的结尾就那么光溜溜地、突兀地跳出来了,主演举着“不能同性恋”的大旗。

原话当然不是说不能同性恋,原话说的是“我不能做你的男友,但我仍然会爱你”。但从这句话出来的前后上下里,你可以听出“同性恋会伤害父母、伤害朋友、伤害社会”的潜台词,和“但我们相爱,大家都相爱,我们爱自己也爱彼此,爱父母也爱朋友,当然更爱生活”的后缀语。两个少年的演员本来是秀气可爱的,到这里竟然也都带上了脑残的气场。男A瞬间豁然开朗,男B则爽朗地笑了,两个人用三好学生的表情说着崇尚健康生活的台词,就连转身迈步的姿势也很有点“让我们向着夕阳奔跑吧”的架势。

有人说被这样的结尾感动了,仿佛看到了希望。什么结尾?导演告诉你做人不好那么自私,要多为他人着想,选择正常生活,这样的结尾?什么希望?从此社会又多两名五官端正性取向正常的美少年,这样的希望?

小学时老师总爱强行向你灌输很多思想。学习黄继光、热爱刘胡兰、见义勇为是美德、组小团体是坏事,之类的。那时年龄小,尽管你觉得每天听这些也有点烦,也还是没有任何反抗意识的接受了。

这部电影的导演手法就很像小学老师的思想灌输法,以为看的人头脑里没有对于同性恋的是非评价,只要他说一句好或不好,你就会全盘接纳。但是看的人毕竟不是小学生,我不是觉得一定要两个少年发展下去才是好结尾,只是不论怎样的结局,都不要带入一丝一分的说教和道德论,如果在这上面你要来告诉我这是好的或这个不好,我对你只好除了“切!”,就是“呸!”

对于不吃他这套的人(比如我)来说,尽管你不会接纳,但你看到那个结尾了,躲不开了,这就是一个大雷。

总之就像我标题写的,就像央视的公益广告。无害,无尺度,无危险,任何国家均可上映,任何年龄均可观看,任何桥段都不会被剪。如果运气好,可能作为某某地区的中小学生统一公映电影——尽管是同性恋题材,但因为结尾的保险和纯良,简直可以起到宣传“喜欢同性是不对的,大家要做乖孩子哟”的公益性质。

ps。可能因为现在耽美事业太发达,导致所有人都以为自己对同性恋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看豆瓣上一排排的评论就知道了。

实际上人们无意识表现出的悲天悯人总是很叫人恶心。你觉得它很美,你觉得它很深刻,你觉得你不会鄙视它也不会赞美它,不会排斥它也不会发扬它,它就是一种正常的情感,和其他任何形式无异。在你这么想着,觉得自己正在把它当正常情感看待时,你就已经把它划入特殊范围了。

噢,就像我现在。

再ps,翻了翻这片在豆瓣的评论,几乎没人说不好。那么我来了。拍砖随意,只是本人对它的评价已经说完,一切拍砖不回应。

爱在暹罗รักแห่งสยาม(2007)

又名:泰哥儿(港) / 暹罗之恋 / 与爱同行 / 爱在暹罗广场 / The Love of Siam / Rak haeng Siam

上映日期:2007-11-22(泰国)片长:150分钟

主演:维特维斯特·海伦亚沃恩酷 / 马里奥·毛瑞尔 / 赖拉·邦雅淑 / 坎雅·拉坦娜佩琦 / 辛扎伊·本班尼 / 松希·努诺卡空希 / 姘潘·布拉娜嫔 / 阿缇·尼永库 / 吉拉育·拉翁马尼 / 查妮达帕·蓬信皮帕 / 

导演:楚克·萨克瑞科 / 编剧:楚克‧萨克瑞科 Chukiat Sakveerakul

爱在暹罗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