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的女孩》这个翻译给人以一种温暖、圣洁的感觉,但是万没想到,这个标题却是用来来阐释电影中奥罗儿被虐待致死前的一个场景,镜头中的奥罗儿只穿着背心和短裤,窗外却是皑皑白雪。曾经美丽脱俗的她已经被父亲和继母的虐待(主要是继母)折磨得不成人形,柔软的栗色长发被继母剪去,浑身上下布满了各种伤痕,继母用带着铁钉的木棍打折了奥罗儿的左腿、用烧红的铁钩烫烙女孩的身体,遍体鳞伤的奥罗儿被关在阁楼上,那天清晨一缕白光照进了阴冷的阁楼,奥罗儿仿佛看到了一只白鸽,可是最终,幻想消失了,晨曦中的女孩最后被继母用柴火狠击脑袋而亡。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除了怒火,怜悯,悲伤,更多的就是难以从心头抹去的失望,甚至是绝望。
首先,我对男女之间的爱情失望。奥罗儿的母亲玛丽-安,是个善良、孱弱、纯净的女人,她的人生无疑是悲剧式的。在电影开头奥罗儿一家到她父亲的表妹,也就是后来的继母家做客(恰巧继母也叫玛丽-安),从奥罗儿父亲和他表妹的眼神交流中我看到了暧昧和肉欲,当奥罗儿的母亲看到院子里被锁在小木屋里浑身脏兮兮的男孩时,她对自己丈夫的表妹就开始心生厌恶,并且警告自己的丈夫要远离她,而丈夫却不听,在玛丽-安患上肺结核住院的那段日子里,丈夫不但没有经常去探望她,反倒和表妹发生了性关系并且将她接到了自己家,住进了自己的卧室,此时表妹的丈夫已经死了(我怀疑是表妹杀的),她仿佛将自己当成了女主人般,还到店里去买香水,而当时奥罗儿的父亲不仅要支付妻子的医疗费用,还要养活四个孩子以及表妹和她自己的孩子,他总是说自己忙,忙着要赚钱,要养家,所以没时间去看望妻子,他甚至还有些怪罪自己的妻子,认为他应该回来帮自己的忙。对自己的妻子爱意全无,等到玛丽-安弥留之际,他才去过两次,而最后一次,当看护修女将玛丽-安的结婚戒指给他时,他只是亲吻了一下戒指,然后决绝地扔给了病床上奄奄一息的玛丽-安,转身离开了。我认为他之所以要亲吻那只戒指,并不是他爱玛丽-安,如果爱,他就不会不去看望妻子,不会到最后头也不回地离开,而是一种对曾经拥有过的东西的一种习惯性的眷念和惋惜,就如一台电视机或是一只碗,在某天突然坏掉了,也许对于你来说并不值钱,但是因为曾今属于你,你总会有些遗憾或者小小的落空,但这种感觉转身便忘,也不会停留太久,善良、美丽的玛丽-安对于他来说只不过是坏了就要换的电视机或碗而已罢了。如果说玛丽-安是天使,那么表妹就是人性中的“魔”,天使可以洗涤人的心灵,让人感觉到美好,而人性之“魔”就会唤起人心中最原始的欲望,这里,表妹代表的就是肉欲。遗憾的是,往往人性之“魔”总会在诱惑前践踏掉所谓的道德、原则,人们好像不受控制般,一步步走进深渊,并沉醉在其中,达到最大的快感。电影里的两个“玛丽-安”让我想到了《天鹅湖》,同样是天鹅,一白一黑,一纯一邪,一个代表美,一个代表欲,而最后王子抛弃白天鹅而和黑天鹅在一起,就如同电影里,男子故意忘掉妻子和自己表妹在一起,甚至在妻子葬礼的哀悼仪式后马上就和表妹结婚一样,最终欲战胜了美。放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出轨、背叛,纵然没亲身经历,但却仿佛看透了些什么,男人,有了白玫瑰,却还是抵制不了鲜红欲滴的红玫瑰————欲求总会蒙住双眼,让你看不见道德并越过底线。
其次,我对人的懦弱之心的失望。电影里有个场景——继母用带钉子的木棍毒打奥罗儿的左腿,当惨叫声从房中传出时,被村中的一对赶马车路过的夫妇听到,妇女执意要去看看,而男人却坚决地劝阻,一再说明”此事与自己无关“,为什么他会这么说呢?因为他说他怕奥罗儿的父亲,不仅他怕,全村的人都怕,不是奥罗儿的父亲是一恶棍,用暴力让他们畏惧,而是因为他们欠奥罗儿父亲的钱和人情,因为男人说奥罗儿的父亲总是帮他们修补这修补那,奥罗儿的父亲也说过:”那些人找你借钱或者是请你帮忙时,就不是那样了。“你想想,一个女孩被继母虐待,并且在这之前,继母就已经杀死了奥罗儿的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可是就是没人去管,就是有人如这位妇女要去管时,也会被大家劝说,最终也会因为舆论迫于压力或是欠钱或欠人情而不敢去管了,这个在我看来理由很荒诞。”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让正义退缩,邪恶横行,其实这是懦弱的表现,人们难道就不会衡量一下这其中的得与失吗?得到的也许是懦弱退缩带来的心理的暂时安全,但是丧失掉的却是人性中不可缺失的道义。最后奥罗儿之死,和村民的懦弱不无关系。就如生活中,车上倘若遇到一小偷,肯定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去提醒,因为害怕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其实只要想一想,一个人确实力量太小,而如果大部分人甚至全车人一起去制止小偷的话,那么,不仅自己安全完全不用去担心,就连以后车上偷盗的事情都会很少发生了吧。此时,人们的懦弱之心就会战胜正义感,大家都会想,万一我去阻止,你不去,那就我一人,那还要命不?我真的很费解,以前老师,长辈总是教导我们”一根筷子容易折断,一把筷子不容易断“的精神到哪去了?人性,本是懦弱的,所以勇敢之人,我从心底的佩服、尊敬他们。
最后,我对如电影中神父那样的”书呆子“感到失望。”我本来就不是一位神父,我是一位理论家,而不是实践者。“神父熟读各种宗教经典,对其中的条条款款熟背于心,并能流畅地脱口而出,当奥罗儿说错了一句祈祷词时,他就开始喋喋不休,近乎神经质地开始数落奥罗儿,忘记了她还是个孩子,忘记了宽恕,忘记了体谅,从此奥罗儿在他心中印象一直就不怎么好,甚至他还在继母面前说过一句”棍棒可以将愚昧从孩子的身心赶出“这样的话,下意识地加强了继母虐待奥罗儿的合理性,因为那是高尚的神父说的话。电影中地方治安官对其的控诉非常贴切地描述了神父的性格”伪君子,书呆子。“他可以用圣经上的任何话语来安慰忏悔的人,这些话语就如呼吸一般自然,根本不用动脑筋去思考,如电脑程序一般精确地完成匹配的任务,却忘记了人性,所以这些说教是无意义的,仅仅是文字而已,没办法真正救赎一个人。而神父其实一直不甘心来到这个全是农民的村庄,他想去梵蒂冈,当个伟大的思想者,从这点可以看出”书呆子“”理论家“的悲哀,只知道文字而丢掉了现实,让理论与实际生活脱节的理论还有任何意义吗?作为神父不就该当上帝的或耶稣的教义的传达者,帮助人们减轻苦难吗?既然如此,到偏远村庄传教和去梵蒂冈有区别吗?从这点上他根本没有资格当神父,他只知道教义,去梵蒂冈为了实现抱负,悲哀的”纯理论者“的抱负,这种人的言语,对于现实生活来说就是垃圾。最后,当奥罗儿死去后,他失声痛哭,奥罗儿的死是对他过往完美的传教生涯的最大讽刺,我不知道此时他哭是因为”梦“碎,还是因为奥罗儿。当他向教堂里村民们说要忘记此事时,更加证明了他的”无能“和”懦弱“,也更加体现出一个”理论家“的”理论“并不能支撑他的内心,证实了脱离实际的理论就是易碎品,最终”能说会道“的神父在治安官等一群”不愿忘记“的人的背影中,委屈地快哭了,也许他认识到了自己还比不过那些村民,过往的自信轰然倒塌,剩下的是失望,以至于最后他走上了绝路。
后来,让我失望的还有继母和奥罗儿的父亲都没有判死刑,男人甚至还因表现良好而提前释放,而继母因患了乳腺癌和脑癌提前出狱,最终病死。我在想,有些时候,对于一些恶人,我们是不是对他们的人性之善太过于自信,还是我们太过于善良?因为电影最后奥罗儿的父亲在出狱后写了封信给表妹,内容大概是,希望两人还在一起工作,人人都会犯错,自己的错比别人更多,希望表妹快回来并相信她很快能释放,自己诚心为表妹祈祷。由于这部电影是真实事件改编,所以这封信的内容应该是真的,这样一来,我更加的愤怒,一个女人杀了自己的三个孩子,这种罪行在男人看来就仅仅是人人都会犯只不过自己犯地更多的错误?并且还相信这种错误罪不至死,表妹还能很快被释放,还要为她祈祷?对于这种想法我只能无语,记得电影中有一句台词,大概是,罪有两种,宽恕之罪和致死之罪,我想他们俩死千百遍也不足惜吧。
最后的最后,奥罗儿,玛丽-安,露西娜(小妹妹)、约瑟夫(小弟弟),安息吧,最好的祝福都给你们,虽然文字拙劣,但却出于真心。同时希望更多地人关注并帮助那些备受虐待的儿童们。

晨曦中的女孩Aurore(2005)

上映日期:2005-07-08片长:115分钟

主演:玛丽安·弗蒂尔 Marianne Fortier/Serge Postigo/Helene Bouregeois Leclerc

导演:卢克·迪昂 Luc Dionne

晨曦中的女孩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