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来说,我认知库里的上乘电影,应该是像《搏击俱乐部》那样酣畅淋漓,直指人心的作品。而一部能让我在看片过程中打瞌睡的电影,口碑再好貌似也很难令我说喜欢。
在观看这部从片名到片子本身都透着一丝莫名其妙的非经典黑白老电影时,我睡着了两次。倒不是由于它冗长沉闷,而是因为它是一部“梦境”般的电影,拥有“催眠”的奇效。

《半个男人》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叙事电影,它本身更像是一场印象派的梦境再现。电影中废除了时间和空间,如同梦一般,将情节线索从时间和空间秩序上的各个位置上解放出来了。环境的转换被刻意忽略,故事情节没有如同预期一样剥丝抽茧地展开,固定的核心问题显得缥缈,概念之间的纽带松散,观众的主观假设全然无法被证实。片中到处都充溢着一种难以言说的一本正经和的令人迷惑荒诞不经。每一个片段都足以肢解开当作影像装置摆到艺术展上去展览。

很可惜这部拍摄于1966年的意大利影片没能一不小心成为电影艺术历史长河中的经典,否则它的影像风格一定会被后世所津津乐道。

该片拍摄手法的高明之处在于落入我们视网膜的闪烁的尘埃,耳蜗捕捉到的诡谲的异邦音乐,这些感官刺激通通呈现出一种含糊不清的面貌。虚焦和特写的大量运用、片花般镜头的切换与拼接,迫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观众在观影时被强力地卷入,就像亲身体验着一场梦境,一会儿你置身事外,观看主角被母亲困在房间里,像小兽一般焦躁不安;一会儿身处其中,成为主角本人,看见近在咫尺的美丽的少妇和她的性感红唇。理智,记忆,规则,道德,推理在梦中都是屈服的,它们在场景转变的间隙片刻的复苏,急遽成云,降下暴雨,之后又迅速消散。猜测无法被验证,无法基于解释进行预料,智力被情节间的混乱关系导入迷途,驱逐出境,观众不再是清醒的观影者,而是梦中旅人。

相比影像本身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我对影片的内容倒不是那么的感兴趣。
在内容设置上,该片更像是一部对于精神分析学派献礼片,影片从头到尾都在表现一位帅小伙混乱不堪心理状态。情节的叙事遵循了弗洛伊德笔下那种与梦境、谵言、妄想类似的无秩序、不连贯、缺乏逻辑的潜意识支配下的个体主观状态的描述,或许还有一些难于被解释的隐喻与象征。从片尾引用荣格的话或许也可以猜想主题与荣格后期那玄之又玄的理论里的人格暗影啊,曼荼罗啊什么的有关。(由于我对于这一套采取不信不传播的态度,所以这方面就不再赘述了。)
对于电影主要内容的表现也许只能靠观众各自主观理解了,我大约是这样想的:母亲的将丈夫形象的投射在其次子Michele身上,用对儿子的精神虐待视作是对丈夫不忠的惩罚,而对各方面都优于Michele的长子宠溺有加;活在哥哥阴影下的Michele,内心羞耻自卑,成年以后表现出异性交往障碍和适应不良,最终患上了精神病。影片中出现的两个成年女主演都是尤物级别,大致与主人公的性幻想和性压抑有关,那个荡秋千的小女孩可能和童年回忆有联系。

影片自始自终没有出现对于主人公背景和身份的介绍,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不知不觉地陷入到了与影片开头时主角提出的相同的疑问中:"Why?“”How did this happen?”直到影片的最后的一个镜头,观众都在猜测影片想要表达的真实情境究竟是怎样的?是男主角服用了致幻剂,是催眠时错乱的童年记忆唤起,是作家写作时的幻想,是梦魇与现实的频繁转换,还是精神病发作时陷入的幻觉状态?这种隐匿于观影者理智判断之外的模棱两可,是这场不一样的观影体验中让我感到奇痒的地方,它又轻微又沉重,又混沌又尖锐,又遥远又深刻,又虚幻又生动,如同是谵妄对清醒神智的愚弄,又如同超现实对现实表象的嘲讽。

至于有关电影本意的解译,我想还是算了吧,梦怎么能被解译呢?


PS:感谢本片中文字幕翻译切·腹黑猫推荐影片。

半个男人Un uomo a metà(1966)

又名:Almost a Man / Half a Man / Un homme à moitié

上映日期:1965片长:93分钟

主演:Jacques Perrin / Lea Padovani / Gianni Garko / 

导演:维多里奥·德赛塔 / 编剧:法比奥·卡尔皮 Fabio Carpi/Vera Gherarducci/维多里奥·德赛塔 Vittorio De S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