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虎日》,
《最后的山神》带来了更深的反思。
“定居就像一条线,划开鄂伦春人的过去和现在。”老一辈人对山林的眷恋和崇拜,与年轻人的好奇却又漠视的态度形成强烈的对比。民族文化传承的断裂裂痕经过40多年的人世变迁,经过外界文化及生活习俗的浸染,已难以愈合。而每一位老人的过世,让鄂伦春人离山林又远了一步。萨满为去世的鄂伦春人举行风葬,使他们的灵魂得以随风飘进山林,回到山神的庇佑之下,落叶归根。

孟金福是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位萨满,伴随着他的去世,伴随着山神的远去,鄂伦春人的灵魂再也无法回归山林。定居地的鄂伦春风情园早冠上商业的标签,更加产业化,这个民族在失去历史的同时,族群认同的边界也逐渐模糊。 文化进化论学派以先进和落后定义不同族群,而他们的主要根据多数来源于该族群所处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而非文化的功能或意义。

他们只考虑文化现象发展的顺序,而忽略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没有充分和全面地考察各民族社会文化的状况,便将其置于某一发展阶段,使之成为被别人攻击的把柄,并因为外力的介入而导致非自然性的变迁。外界试图将原住民从“原始生活”中解救出来,殊不知这样的举动是将他们和自己的“根”分开,破坏了他们完整的文化体系。 文化自身的变迁与外力介入导致系统的崩溃不同,它在变迁过程中不断创造,它对环境做出的适应,目的是与之共生。融合是两种或多种文化同时统一于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荣是彼此独立,相互尊重各自的发展轨迹。

费孝通先生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4]他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好的文化愿景:不同文化状态中不同人群对自己的传统欣赏,同时也要求我们了解别人文化的优势和美感。这是不同人群接触过程中要求合作共存时必有的态度。“天下大同”是中国儒家治世的最高理想,不同族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从而促使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

知我,知他,对话,共荣。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自觉是人类精神的新突破,为解决文化困境和文化冲突的提供新的指导。反观自身,理解“他”者,平等对话实现跨文化交流,尊重差异共同繁荣。就如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生态平衡一般,文化的活力来源于多元化的存在,因为在多方面都存在其各自的倾向性,从而实现了没有倾向性。

最后的山神(1992)

上映日期:1992片长:40分钟

主演:孟金福/丁桂琴

导演:孙增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