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总让我想起庄周梦蝶。无法分清现实与虚拟。似乎每一个都是你,但又似乎哪个都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做梦,因为梦境是美好的,可以得到所有你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满足。对于现实,我们总想要逃离,因为现实总是残酷的、无情的、无法改变的,也正因为这样,所以现实也是无奈的。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影片中的很多人都沉迷于那个角色扮演的游戏,它提供了一个无比真实的场景,在那里,你可以自由的为尊严而战,而不必承担任何后果,或者唯一的后果是,你必须接受输的人为维护尊严而作出的挣扎。
这个游戏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同时它的危险也在于它的真实。在这个游戏中,会有同僚间的互相倾轧、奚落、嘲笑、憎恨、仇视、报复等等,但或许最大的不同是,因为所有人都一厢情愿把它当做游戏,所以当你在游戏中倦了时,可以随时退出。游戏虽是虚构的,但人的感情不会。虚荣心也好,自尊也好,仇恨也好,所有这些人的感情不会因为游戏停止而消失。当这些感情产生时,人真的只把游戏当游戏吗?或者,是那些人需要这种真实,因为习惯了逃避,所以没有办法对自己承认,在这个逼真的游戏中一直以来努力维护的自尊也不过是种虚妄的东西。譬如,上尉永远不会是上尉而只是个烦人的木匠,医官永远不会是医官而只是个小看护。游戏中看起来的光鲜亮丽背后,是无法言说的苦痛、丑陋和虚伪。一方面借游戏的真实意淫,另一方面又不愿它太过真实伤害到自身。真是矛盾!这样的人,无论在游戏中还是现实中,都是不折不扣的懦夫!相比之下,保罗和马修是勇敢的,或许一开始他们是在逃避现实,但当他们发现游戏中的一切都无法挽回的时候,愿意承担起这个游戏所带来的后果,并选择认真面对残酷现实。即使游戏中的一切是虚伪的,但兄弟俩之间的手足情却是无可替代的,无论是在游戏中还是现实中。
这对那些叫嚣着“为名誉而战”却不敢面对自我和现实的人,是多么大的讽刺!
如果这个游戏的发明是为了让人们逃避现实,那么当这个游戏成了另一个现实,是否会逼迫人们逃入真正的现实中去?
那么,现实是否是被放大了的另外的游戏?
一个人的经历总是会影响着他的思想和风格。导演德库尔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是个音乐家,同时学的是哲学。影片整体风格有一种德国式的严谨和肃穆,同时又有音乐的流线感,或者说除了故事本身,音乐是影片中的另外一条线。《明天的黎明》中的人物对话更多时候是对故事叙述的表达,为我们明晰整个故事的脉络和发展,但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则是通过音乐来表达的。或疑惑、或微妙、或汹涌。德库尔作为一个音乐家,在电影中充分发掘了我们的听觉的敏感。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影片整体是从马修的角度来观看和审视整个游戏。但镜头又是站在第三人的位置来呈现整个故事。这样一方面避免了裸露的独白式的表达却能描述人物心理,又很好将所有人物囊括其中。
再赞扬下是画面的美感。并不张扬,没有阿莫多瓦那样鲜艳的色块,也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那种暖黄色的宿命感,真的是干净的文学式的美感,有一种被文字记录下来,在反复诵念之后,留下脑海里的那种略微不确定,有点朦胧,却被赋予了生命感的美。
当然,里面有些人物和事件交代的不是很清楚,有些人物的出场会让你觉得不是那么的重要,但这依然是一部我非常喜欢的电影。各种感官的调度都让人惊艳。

明日黎明Demain dès l'aube(2009)

上映日期:2009-08-12片长:96分钟

主演:Jérémie Renier / Adeline Zarudiansky / 

导演:Denis Dercourt / 编剧:Denis Dercourt/Jacques So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