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匪劫走了英国公主,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让英国首相在当天下午四点前和一头活猪性交,并进行全球直播。在舆论发酵愈发不利和营救行动失败的情况下,在最后关头首相选择了直播。其实一切只是一个艺术家的实验,公主在三点半就已经被放出,但是所有人都在关注直播,没有人注意到公主。事发一年后,首相民意支持率继续上扬。
首先,故事的主线和核心十分清晰,就是网路舆论,也可以引申为民意的表达。事情一开始就已经被放到网上,广泛流传的视频让舆论一发不可收拾,难以控制。形成舆论后,首相以及政府的行为就已经被放在民众的放大镜底下讨论和评价。首相不想上一头猪,但是首相也不想背上漠视公主生命的罪名,为了自己的地位和民声,在营救行动失败后,首相没有第二个选择。在以往,由于科技发展程度有限,民众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多只是限于低效率的传播,例如口口相传,或者飞雁传书。不能及时获取信息就意味着上位者能够在背地里做更多与所欲为的事情,毕竟控制信息传播的难度并不大。同样,普通民众也根本没有办法得知政府和上位者的行为及其后果,再加上小农经济背景下民众力量分散,所以也难以发出整齐有力的声音影响政治。但是时代的发展改变了科技,也改变了一切。凭借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流传广度和流传速度大幅提升。时代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制度的产生,让上位者和下位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立足于民主制度而言,通讯技术的发展绝对不是一件坏事情。凭借着网络,民众可以更好的监督政府的行为,也可以更好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并形成凝聚力,促进政府改革。把通讯技术的发展当成民主制度的技术基础一点也不为过。但是这种力量是很可怕的,因为它不受控制。我们之所以选择让少数人执政而不是多数人投票,除了效率以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精英执政。不可否认在教育尚未大跃进的现阶段,精英执政依然是不可能改变的执政方式。但是民意的力量却试图改变这些东西。舆论发挥正面作用的前提是民众足够客观理智,而一旦舆论本身就不够客观理智,就容易裹挟着里面的每一个人向前压迫,而且在一个充分民主的社会里很难受到控制。在民意力量的加持下,民众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支持什么就支持什么,而精英们却不得不考虑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的力量来源于民众的选票。问题来了,民众说的,不一定是对的,哪怕是大多数。这时候,台上的政客就像是一头头被上的猪,只能摆出一个个讨喜的人设,去接受民众的拥戴,去被大多数的意见所强奸。不可否认,上位者需要监督。但是上位者也绝对不需要盲从大多数,因为他才是专业的,而不是摆在上面作为吉祥物的。
故事的情节展开也十分合理,细节也很到位。故事分开了四节,从开幕到高潮到结局,有情理之中也有意料之外,情节也很紧凑。细节很精彩,不同阶段民众的表现完全不同,尤其是民众看到首相的车即将去直播现场时候的期盼和事后艺术家劫持的真相被公布时大家的漠视形成了及其强烈的对比。剧里通过强烈的对比体现出了民众对于事件的关注焦点或者并不在事件本身,而是在于看到首相出丑的行为而已。
但整体看下来,最精彩的还是三个不同团体之间的角力。剧里的角力者主要有三方,以首相为代表的政府,媒体以及民众。在这场舆论战争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三方有各自不同的利益。政府由最开始的封锁信息到调查民意到顺从民意,无一不体现了政府和首相对于民意的“重视”。民众由最开始的质疑事件到支持首相不妥协再到支持首相妥协再到大多数人看直播时候的不忍直视,无一不体现了民众对于热点事件的参与和“关心”。而媒体则是最有趣的一个团体。作为媒体人,报道真相是媒体人最基本的责任。但是媒体人有自己的苦衷。政府有保密协定,还有掌控力,得罪了政府的结果可参照南方。不报道真相,对不起自己的天责,也对不起自己的收视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剧里的媒体在夹缝中如何艰难求存:一开始还要坚持政府的禁令不报道事件,一旦有了第一例,后面的就必须跟上;为了套到料出卖色相贩卖人情简直不要太容易;为了第一线的新闻,冒着被杀的风险进营救现场也在所不惜......到最后,进到营救现场的记者被打断了一条腿。是不是有点像现在的媒体?断了一条腿,站也不是,跑也不是,一撅一撅的向前走。
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获得了无限的快感,但是技术的发展也让我们每个人都陷入被“强奸”的困境里,痛并快乐着。

黑镜 第一季Black Mirror(2011)

又名:黑镜子 第一季

主演:罗里·金尼尔 / 鲁伯特·艾弗雷特 / 丹尼尔·卡卢亚 / 托比·凯贝尔 / 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 艾伦·里奇 / 保罗·帕波维尔 / 汤姆·库伦 / 

导演:Otto Bathurst / 尤洛斯·林 / Brian Welsh / 编剧:查理·布鲁克 Charlie Brooker/Jesse Armstrong/Kanak Huq

黑镜 第一季相关影评

已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