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大表姐同我聊天的时候聊到最近重看了《黑镜》。于是乎在昨儿晚上,等乌拉圭的球赛之前闲着慌,便开始在云盘里面翻找,好不容易找到或许再久远一点都会堆积灰尘的第一季,三集一口气刷完。当然,看过的朋友都知道,如释重负的感觉是包没有的。

S1E1

首相日猪的故事其实在逻辑上很简单,两条线索:1.首相维度,获知无理要求,拒绝,受舆论压迫,纠结,答应 2.辅助维度,大众强烈要求,局部短暂反思(也非真的反思),遗忘长尾。

真正绑架公主提出这个要求的绑匪,我更愿意理解为是编剧本身,像是在实验室做实验,把这出闹剧照亮在实验台,而观摩者便是我们。

我们常常认为,在这个高度交互,社交媒体肆意的时代,每个人都比以往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每个人可以为任何热门事件发声,议论。就像在这个实验里,民众的舆论压力让首相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他只能接受——否则他或许就会被社会唾弃,他的社会关系被瓦解、淘汰。每个人沾沾自喜,认为是自己的选择和努力解救了公主。但事实就真的如此吗?

我们说文艺复兴最大的标志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回归,告别了中世纪的神学束缚,追求个性解放。那么回归到这个实验,首相算是一个独立的人吗?不仅是,更是有极高社会地位,话语权的人吧,如果连他都只能无奈淹没在“民意”丧失最基本的拒绝权,那芸芸众生中的我们呢,或者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支持首相日猪的人呢?

聊到这儿,其实已经出来了一个矛盾:绑架&民意,究竟民意体现的是人本思想还是本质上无差别的绑架?如果是后者,那社会前进了七个世纪,还能不能算进步呢,如果不是,依然不能做到回归人本,那现在是否也是中世界的延续抑或更准确的说是离开了中世纪,进入了另外一个土壤(科技爆炸,生产力爆炸...)孕育的中世纪?

再回到上一步,关于话语权,我们能够拥有的真的有变多吗?

或许有这样一个逻辑:觉得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是少数服从多数,最终真理还是掌握在大多数。但是很重要的一个前提在于:每个人的地位等同,每个人的影响力等同,每个人的发声工具等同,但是显然是不存在这种可能性的。

微博抑或微信公众号的流量越来越集中在KOL抑或精英阶级手中,即便是万人唾弃的王蓉,微博还是有圣女婊的支持;即便用你的世界观觉得再不正的人,也能够有大批尾随者,因此这个时代情怀可以卖钱,网黑可以真的有效好用。在社会话语权领域,长尾理论的实际情况只会是头部膨胀,尾巴慢慢萎缩(更准确的说是面积无效,失去了长尾的价值)。

S1E2

这个故事是最让我诚惶诚恐的。

黑镜S1播出于2011年12月——Iphone 4s发布正好2个月以后。不长不短的7年前,是怎么样的状态呢?

那是一个靠修改备注为“发自iPhone QQ”的文章都能疯狂转载,Iphone 4s在同学之间风靡(再追溯上一次的热门可能还是小霸王游戏机),绝大多数市面上电阻屏的国产安卓机都能打着最新科技的时代。

故事里面描绘的触摸技术时代,在7年前纯属大胆的设想,但是随着VR、AR等技术的爆炸,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是可能出现这样的技术形态的。当然了,让我惶恐的点,自然不只是对未来想象的精准,而是娱乐至死的社会形态。

故事其实也不复杂,男主生活在狭隘的“胶囊”之内,一切精神,物质活动的来源都只能依靠单车机累计行程换取,男主觉得一切那么虚无,因此当他邂逅了心爱的女子,并被她的声音打动以后,不顾倾尽所有的窘迫也要花1500万行程让她站在选秀的舞台——那是他生活的地方唯一能够改变生活姿态的途径,但当三位评委设局让她成为情色演员以后,男主梦碎。我以为他努力重新积攒1500万里程再次走上选秀舞台,手持尖锐玻璃是要自杀来对抗整个虚无。但是我还是轻视了编剧的野心,男主如预期中的一样发表了感人肺腑的演说以后,故事并没有戛然而止,三位评委似乎毫无意外的继续着一贯的节奏,甚至诱惑男主用这种姿态开设脱口秀——诱饵是可以不再踩单车。男主接受了这个提议,似乎一切声嘶力竭的对娱乐对虚无的对抗,石沉大海。但是这个结果确实也是最合理的,男主败给了消费主义,或者说从男主的行为思考到社会认知,这个选择对他而言是理所当然的。

娱乐至死的悲哀在于不知道如何界定娱乐与否。在故事里,三个评委显然是真正掌握话语权的人,在男主感人肺腑的演说开始的时候,他们早已预料到事态的严重,而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让男主变成他们的一员。

这不就是水浒传的再版吗?宋江看着弟兄们并没有走向理想的前方,只能向官府的招安妥协。而官府(利益集团&话语权者)也知道,打败宋江最好的办法,并不是赶尽杀绝,而是给你点甜头,让你也变成既得利益的一员,但是同时受束缚于自己,再慢慢解决。

从话语权的角度看,其实第二个故事也是S1E1的延续。话语权只在三个评委手里,但是在大众(骑车生活的人)认知里,都觉得自己是可以改变选秀者命运的制裁者,他们被动接受评委传达的信息,并麻木接受这些观点,当做不属于自我的主观判断。

娱乐至死就像说谎话的孩子,说惯了谎话,又怎么让人信服什么是真的呢。当一切都成为了娱乐的一部分,甚至社会意识形态也是娱乐的一部分,那又有什么可以改变这一切,一切都没有除非推翻这个时代吧。男主的肺腑言说,经过评委的几句话,也成为了娱乐的一部分,甚至可以预见,如果男主选择的是死亡,那民众难道不会相信这也是娱乐吗?

而更悲哀的是,这还真的是娱乐至死。

S1E3

这个故事也是基于技术爆炸的前提下展开的,但是我不想从技术的维度说。人性从来不会因为技术或者环境改变。

鲁迅《而已集·小杂感》:“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站在更高的维度,何止中国人,智人(或许用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的定义在这更准确)就是自发去联系的物种。因此当男主嗅到妻子一丝异样气息的时候,他会进入到一种竭尽全力挖掘的状态,一定要获得真相——起码是他自己早已经界定了的“真相”吧。

当然,故事里面妻子也确实出轨了,但是倘若剧本是并没有,那男主会是怎么样的状态呢?我想,这种癫狂只会更持续,甚至影响到妻子的真去出轨。

故事可以探讨的维度也远不止这一个,故事的结局是妻子受不了忍耐离开,男主倘然若失,活生生把记忆装置挖了出来。倘若男主视而不见,熟视无睹,那故事会怎么发展呢,而如果人性中的强烈占有欲允许更多的私人空间,那又会怎么样呢...

在《三体》里面,技术爆炸带来的新社会形态里面并没有映射出太多的娱乐元素,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里面也没有将娱乐摆上去,但是娱乐绝对是社会形态变革最终的落脚,不管是娱乐至死抑或我们不能预期的状态,生产力提升造就的时间盈余,最终又把时间消费在娱乐(不管什么形态)。

哦对了,刷完三集《黑镜》,乌拉圭已经3比0。



黑镜 第一季Black Mirror(2011)

又名:黑镜子 第一季

主演:罗里·金尼尔 / 鲁伯特·艾弗雷特 / 丹尼尔·卡卢亚 / 托比·凯贝尔 / 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 艾伦·里奇 / 保罗·帕波维尔 / 汤姆·库伦 / 

导演:Otto Bathurst / 尤洛斯·林 / Brian Welsh / 编剧:查理·布鲁克 Charlie Brooker/Jesse Armstrong/Kanak Huq

黑镜 第一季相关影评

已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