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黑镜子这套剧横空出世的时候即被封为神剧,令人震撼无比。经过时间的洗礼,它描述的剧情在观众的心内附着,催化并搅动现实的关联,归成人群生命体验的部分记忆。
它在这一意义上的存在,同电视、电影、PC、手机、各种媒介的存在意义并无二致。
这块黑色的或大或小的屏幕背后装载了包括信息、关联、金钱、情感乃至现代人生活意义的大部分元素,彻底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
那么,它还试图动撼人性吗?
伟大的作品都绕不过人性。黑镜试图帮我们描绘当下以及近未来的技术进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或潜在的什么,信息技术、媒介载体怎样重塑我们的力量、意志、好恶、观念乃至基本人性。
这些东西的变异方向就像影片分类一样,可以是剧情、喜剧,也可以是科幻、惊悚甚至恐怖的。
黑色屏幕是一个世界,是更远也是很近的那个世界的一个入口。它有些虚拟,但技术进步使那个世界愈发真实,真实到就像房间里的大象,它联通并记录下的便是现实,是不是该叫做被压缩了的三次元?
面对这块黑屏,是不是如临深渊,意不可料波谲叵测?镜子,映照得出人的本真吗?虚像而已。

EP1天佑吾主
英公主被绑架,绑匪提出匪夷所思的“赎金”要求,首相需向全世界直播与一头猪性爱。荒谬的设定和骨子里的嘲讽不屑同黑色幽默。
作为开篇,黑镜首集的探讨维度多元:(一)公主的性命(名义元首继承人,国家象征)和首相的尊严(实际领导人,国格象征)在天平上的掂量,如果不是公主或者如果不是首相,人们会怎么选择呢——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看作是对国体、政体的反讽;
(二)媒体对公共事件的影响——技术进步形成自媒体势力,信息渗透及泄漏无处不在,媒介深入参与到突发事件当中,很多情况下甚至成为事态转变的重要力量;
(三)围观效应——人们的事件兴趣点从对绑架的愤怒转到对首相出丑的期望,围观者声称觉得直播太过恶心不想看,这是真的吗?看客们由于公共事件的层出不穷而掀起一浪接一浪的集体围观高潮,这种私权被群体无意识/有意识的“民主”暴力加害碾碎的戏码在“社交网络”时代实在演得太多了。群体性、随机性的作恶好似掩盖了其恶之实质,伪装成“群体共鸣”横行于世,而这一集让人性的这种险恶暴露无异。

EP2一千五百万的价值
这个小世界是乌托邦吗?或者应该更像是反乌托邦。被愚弄被奴役的一群,虚拟代表一切,高科技傍身,却毫无自由。次集很显然地将批判矛头对准了电视节目、选秀节目。故事分明的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游戏、动画、影视特效、娱乐节目,超载的虚拟感官刺激令人感知麻木,泛滥的肾上腺素使人难于在现实交往中感受刺激、体验真实性的情感,进而在生活中迷失;
(二)消费社会、娱乐至死、造神运动剥夺了人的基本理性同价值判断的多样性,那个神秘的洗脑组织,垄断一切一定意义上就是毁灭一切。看看这集吧,大众被蛊惑,秀场上的歌者又何尝不是?舆论、评论是被设计操控的(评委个个都是你的良师诤友,力挺你的和不喜欢你的——其实只是为了节目效果,“调动观众”),大众的心理是跟风的、无意识的(那一个个拍巴掌拍到兴奋过度、如痴如醉的脸庞),歌者变作艳星(这是某些人喜欢的,制造话题性,而你不过是个具名的娱乐符号,代表了裸露、可窥视、性兴奋以及交易)。秀场其实是非常残酷的,出人头地的背后可能充斥着狠毒、血腥,这是对参与者的一记警告。当然对观众的警告也很明显,看太多电视会变傻的!

EP3你的全部历史
这是批判感觉相对最少的一集,基本没有涉及到大众,但这集在对生命过程的思考、对人类记忆的探讨是更深的。人如果能通过技术实时保留自己的所有记忆(私人的所有历史)听起来是件美好的事情——东西忘哪里了可以找,与人交往、交往对象的反应可以回放体会。
但反思回来,或许是人这生总是秘密太多,欢愉太少,记忆的过度存储及滥用反而容易给人造成麻烦,人常常会通过回放过往珍贵的欢乐时光以逃避不利的真实,而此无益于正视现实,解决困局;而记忆的不确认性及不可靠性会产生创伤应激以形成一些保护机制,但记录完备的不可磨灭的真相反而对人造成伤害,数字化的记忆最终让人成为其附庸。
活在毋庸置疑的记忆中,似乎总是令人活在过往的真实痛苦和过往的虚幻美好当中,最终被控制被毁灭,而不是相反——这或许也是人的悲剧宿命之一。

黑镜 第一季Black Mirror(2011)

又名:黑镜子 第一季

主演:罗里·金尼尔 / 鲁伯特·艾弗雷特 / 丹尼尔·卡卢亚 / 托比·凯贝尔 / 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 艾伦·里奇 / 保罗·帕波维尔 / 汤姆·库伦 / 

导演:Otto Bathurst / 尤洛斯·林 / Brian Welsh / 编剧:查理·布鲁克 Charlie Brooker/Jesse Armstrong/Kanak Huq

黑镜 第一季相关影评

已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