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镜:黑镜就是一个巨大的悖论。我们在镜中认识自己,黑镜则直接照向人性的黑暗面。

2.首相最后的选择:关于影片安排首相最后为什么不得不满足歹徒无理要求。抛去影射卡梅隆的种种说法,单单就生命和尊严孰重孰轻的探讨就是分析合理性一个最直接的切入点。第一集里有三条这样的矛盾。第一条:公主的性命和首相的尊严。从这个层面来看首相如果因为个人名誉就弃一条活生生的性命于不顾,实在太不人道。这也确实是我们处理很多问题时候最简单而又最紧要的一条原则,人命关天。第二条矛盾则是编剧意料之中但是却在本片以外发生的。那就是首相的性命和首相的尊严。 剧外的民意——譬如“如此窝囊首相可以去死了,”或者“如果我是首相,我选择死这样”的言论。先不谈论一个政客放弃拼搏半生获得的荣誉有多困难和一个人放弃生命需要下多大的决心。个人的性命和尊严仅仅是与个人挂钩时我们也许会选择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英雄主义。 但,中国人“宁死不屈”的儒式生死观是不能简单机械应用在这种,当个人尊严与他人性命挂钩的变式命题上的。如果你选择了保全尊严,就会陷入第一条矛盾中;而如果你选择了保全生命,那又是第三条矛盾探讨的内容了。 第三条矛盾则是公主的性命和政府的尊严。 公主和首相谁更能代表国家?显然,剧中的铺垫和民众的反应已经了然。 曝光率极高加之倍受爱戴,王室对于英国虽无实权却更象征着国家本身,毫无疑问的事是公主更代表着国家尊严。 所以当首相的尊严受到威胁乃至整个英国政府面临被指摘无能的窘境时,大众以及阁内党内的选择都是以公主为先。对于民众,政府是更迭的,王室却是恒久的。那荒诞的事情最终会发生,却也是情理之中的选择了。

3.空无一人的大街和拥挤的酒吧,被绑架时举国忧心公主的场面和被释放后独自在大街游荡的情景,卡洛首相人生乃至政府永久的耻辱和整件事情被称为艺术品的荒诞评论,第一集的故事在一连串的前后巨大反差与矛盾中结束。 第一点,空无一人的大街和拥挤的酒吧。 这也许是黑镜剧集最原始的切入点,网络面具下的人性。 吃瓜不嫌事大的看客心态,每个人都是帮凶。 第二点,公主。民众都声称关心公主性命安全,而当公主真正被释放后,在大街上独自游荡了三十分钟后才被发现。此时人们大都围坐在电视机前举国上下为一场荒诞闹剧无声狂欢。人们从始至终关心的都只是身处舆论漩涡中的首相究竟可以做到什么程度罢了。民意是否代表民主?古希腊城邦政治早有前车之鉴。当野蛮民意严重曲折了决策正确性时,如何才能矫正,又如何避免矫枉过正。这又是一个更为宏观的命题了。 第三点,艺术品。 全片在这里已经是尾声了。半开放的结局更适合引发思考。 艺术的界限也是一个伦理困境。 就好比恋童癖与lolita这个话题,诚然在审视人性时,艺术可以以超越伦理的形式来表现,但是问题还是抛出了,艺术伦理的界限在哪里? 艺术就是讽刺本身了。

4.作死的女记者。 从选角和人物塑造来看,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达到了一致性。比如软弱面善的首相,当然还有这个相貌不太令人舒服的女记者(仅针对本片形象塑造和角色行为,不上升演员本身)本片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优秀细节。她仅仅是一个影射,从UKN出发,这背后讽刺的是当代媒体人群像。在信息时代,真的只能祈求媒体能够存一些良知了,否则真的是万古长夜了。

5.困了。 失眠太烦了,看了更睡不着。



黑镜 第一季Black Mirror(2011)

又名:黑镜子 第一季

主演:罗里·金奈尔 Rory Kinnear/鲁伯特·艾弗雷特 Rupert Everett/丹尼尔·卡卢亚 Daniel Kaluuya/托比·凯贝尔 Toby Kebbell/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Jessica Brown-Findlay/艾伦·里奇 Allen Leech/保罗·帕波维尔 Paul Popplewell/汤姆·库伦 Tom Cullen

导演:Otto Bathurst/Euros Lyn/Brian Welsh编剧:查理·布鲁克 Charlie Brooker/Jesse Armstrong/Kanak Huq

黑镜 第一季相关影评

已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