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歌》

看到那隻吃著飼料的豬以及首相完事後在廁所嘔吐不止的時候,內心的難受程度達到頂峰,簡直想馬上暫停退出,這種感覺與我看完《獸性》如出一轍。

“公開直播與豬性交”說白了是一種強迫人放棄尊嚴的要求,讓首相把隱一面展現給全世界,讓他成為眾人的焦點,荒誕至極。作為籌碼,綁架者以公主的一根手指相逼,繼而帶起沸騰的民憤,逼得首相不得不做出抉擇。

諷刺的是,整集中是否真的有人百分之百純粹地想公主“得救”呢?大家最在乎的真的是被綁架的那個人的性命嗎?

首相最在乎的是家人,當他聽到幕僚說自己不做的話家人可能會受到威脅,在那一刻他的眼神有所動搖;其次他也在意女王和民調的壓力,在看到民眾意見轉變後他的防線崩掉大半。

幕僚在意的是選票,電視機前的觀眾在意的是首相的應對方式,媒體在意的是獨家猛料。而網路上的言論從第一個視頻發佈的時候已經不堪入目,與政治有關的花邊新聞本就是爆點,此刻人們的“窺私慾”一覽無遺,他們說:“日豬算什麼,政府裡的官員玩得更下流的都有。”

後來綁架者揭穿幕僚找替身演員的意圖,偽造了砍掉公主手指的視頻,成功地觸發了民眾的憤怒,他們開始說:“我們不能沒有公主,但是首相可以再選一個。”事情看似陷入了倫理困境,與電車難題類似的“為救一個人而犧牲另一個人”,選擇的標準是哪個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更小、哪個讓自己更加心安理得。很顯然,民眾們成功被綁架者“說服”,選擇了公主,但是所有人都忘了,這不一定是個單選題,或者從一開始就不應該做這道題。

人們站在道德高地上,認為自己的意見是出於對公主生命的愛護和尊重,卻又矛盾地將所謂正義暴力地轉嫁到首相身上。倘若放在日常的情境中,相信大多數人並不會在兩難情境下如此順從地去為一個只是普通交情、摻雜利益相關的人犧牲自己的名聲、接受不必要的羞辱,畢竟被人威脅、孤立無援的感覺不好受。醫院的電視前,女醫護人員看得受不了了,提議把電視機關掉,卻被旁邊的男醫護人員阻止了,他說:“都播了一整天了。”

在環境的影響下,民眾成為了為鬧劇推波助瀾的棋子。他們甚至沒有反思過整個綁架案的荒謬,少數反對的人也只是說“當然一定不要屈服。”之類的,卻沒有觸碰到事件背後的邏輯——在自己有權利時,逼迫一個人做有違常理的事情是合理的嗎?對於盲目的羊群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付出代價的不是他們,為了轉嫁負罪感,他們把原來唾罵綁架者的口水花噴濺到首相身上,把自己一步步變為冷漠的屠夫。

《你全部的歷史》

編劇描繪了一個記憶可以像影片一樣被清晰儲存在人腦、隨時調閱檢視的世界,從嬰孩到成年,“我”這一視角看到的外人與世界都不會隨著時間褪色,反而能人為地重複強化,並且如捉蟲一樣找到事情背後的蛛絲馬跡。

記憶是個奇怪的東西,因為其天然的主觀性,許多人會下意識地美化自己在記憶裡的形象,現實中的記憶,儲存的不僅是發生的事情,更是一種濃厚的情緒與感受。我們在許多時刻都想要把記憶拿出來,和朋友家人理論的時候,爭吵的記憶是我們的論據;面對新的挑戰時,成功的記憶是我們的定心丸;四下無人對鏡反省時,所有的記憶都是我們的參照物。所以最常聽到的是人們對於遺忘的惋惜,淡忘了經歷,就如同拋下了一部分的自我。

我猜想,大概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科技為人類社會帶來了記憶粒子,一旦被嵌入皮膚之中,人們便能拿著小小的遙控器自主分類、查閱、整理、刪除自己的記憶,所有畫面都是4K高清,還有聲音修復、細節放大的功能。

影片沒有著重討論與科技倫理相關的海關、政府、開發商查閱私人記憶的行為,反而著眼於一對夫妻這樣的細微之處,探討作為個體,在赤裸的記憶粒子之下是否像從前擁有模糊回憶一樣快樂,是否滿意每分每秒都清清楚楚的生活。

每個人的答案顯然不同,而主角Liam顯然是最痛苦的那個人。因為Fi的一個表情,他便開始了無休止的懷疑、確認,一遍遍地回放記憶,試圖尋找Fi出軌的證據來證實自己的猜想。從表情到眼神再到壁畫,他也親手揭開了殘酷的真相,Fi瞞著他和Jonas在一起,時間是18個月前兩人吵架、他離家出走的時候,最令人心碎的是,Fi由頭到尾都在說謊,如果不是Liam持續不斷地通過回看、追問,事實便永遠塵封。

我們常常談論科技與人類的關係,但在第三集的背景中,把問題放大的真的是科技嗎?顯而易見,Liam和Fi的爭執早在十八個月前因為一個叫Dan的人被激發,而Jonas只是這個導火索上的另一把火,兩人甚至用了Jonas說的那個方式,播放從前的性愛片段來刺激毫無感覺的自己。吵架過後的sex當然不盡人意,畢竟信任破產就是一盆最大的冷水。

一開始編劇刻畫Liam這個高敏感人格的形象時,用了幾處情節做烘托,他極不自信地反復觀看面試官的表情以確認自己搞砸了;他在Jonas家中時面對朋友們提出要回放的要求敏感又尷尬,但是羞於拒絕;他在客廳中喝了一整夜的酒,逼迫自家的保姆和他一起看Fi面對Jonas開心的表情。這些控制慾極強、歇斯底里的場面讓我以為整集的發展會是:Liam在記憶粒子裡沉淪,不停搜索莫須有的證據合理化自己的猜想,而Fi並沒有出軌,一切只是他的放大拼湊,即科技的發達讓人類不再相信自己的感覺,反而不停根據自己的預設立場從回放中找到自己猜想的結局。

而編劇寫的這個結局則更加殘酷,原來高敏感的Liam並不是平白無故地多疑,反倒誤打誤撞成了機警的“偵探”,強忍著心碎一遍又一遍地回放。就算知道丈夫已經起疑,Fi的回應依然是打太極式的否認,即便心已經不在丈夫身上,大概為了平穩生活,她還是希望減少對他最直接的傷害,任由事情過去。可是,圓一個大謊需要說無數的小謊,而拆穿謊言卻只需要一個漏洞,Fi可能自信地以為只要說了自己和Jonas上過床,Liam就不會再深挖,或者不會找到其他的證據,但雙方的信任破裂後,事情的走向便是不能預測的。

Fi自然覺得很難堪,從她跪在床上捂臉不看回放裡她和Jonas的片段可以看出,她還是滿懷愧疚和自責的。最痛苦的當屬Liam,他從來都是被動的一方,被動接受真相、被動選擇把家拆散、被動挖開血肉取出記憶粒,他不想做,但他必須做。

最後Liam從客廳走到廚房,對應的回放從Fi在沙發上溫柔的笑播到她在廚房坐著休閒安逸的樣子,那是兩人愛情最開始、最悸動的模樣。

清醒的代價是痛苦,因為人要面對血淋淋的傷害。對著鏡子後悔的Liam是無能為力的,他只能把一切歸咎於記憶粒,把它拔走至少能讓不堪的回憶模糊得早些。但仔細想想,記憶粒/科技或許只是替罪羊,它們為人類遮擋那些不堪入目的醜惡,而真正需要做出選擇的,是人類自己。面對或者逃避、破碎或者挽回、欺騙或者坦白,都不是科技能夠左右的。



黑镜 第一季Black Mirror(2011)

又名:黑镜子 第一季

主演:罗里·金尼尔 / 鲁伯特·艾弗雷特 / 丹尼尔·卡卢亚 / 托比·凯贝尔 / 杰西卡·布朗·芬德利 / 艾伦·里奇 / 保罗·帕波维尔 / 汤姆·库伦 / 

导演:Otto Bathurst / 尤洛斯·林 / Brian Welsh / 编剧:查理·布鲁克 Charlie Brooker/Jesse Armstrong/Kanak Huq

黑镜 第一季相关影评

已注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