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着在毕贛身上的是这些东西,并成为他创作的滋养: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潜行者》,《路边野餐》片名取自电影里出现的科幻小说)、波拉尼奥的小说(《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第二部电影片名)、胡安•鲁尔福的小说(《佩德罗•巴拉莫》,虚拟地名“荡麦”)、佩索阿的散文与诗(《路边野餐》原名《惶然录》)、侯孝贤的电影……且不论毕贛身上还有多少潜在的营养未被挖掘,仅就这些通过各种显明的“致敬”形式折射出的文艺积淀,多少已经向我们展示毕贛身上的存货。

塔可夫斯基、侯孝贤、波拉尼奥、胡安•鲁尔福、佩索阿……这些难道不是已经成为一位“文艺青年”的标准配备?并荣升为伪装“逼格”的谈资。一个“热爱”文艺的青年如果不啃下几部塔可夫斯基和侯孝贤的电影,不买一本《2666》摆在家里,不把佩索阿的诗歌摘录成广播或签名,看来就不能算真正的“文艺”。比如当文艺青年们在饭局上大侃电影,其中一位冒大不韪的勇气谈起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其它几位就会自谦地“坦言”如何在观影途中几欲瞌睡,这场标准的“文艺青年”对谈会以互相调侃作为结束,而不会谈及与电影本身相关的任何东西。

情形并非一直如此。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当戈达尔、特吕弗、侯麦、里维特等这些青年围绕着《电影手册》结成“迷影帮派”,他们首要的契机是他们都热爱电影,而不是电影可以为它们带来什么。虽然他们经常提及下面这些“作者”: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让•雷诺阿、布列松、罗西里尼……但他们的艺术滋养仅限于此?他们对电影、文学、绘画、诗歌、音乐的熟知恐怕比现在这批“文艺青年”们不知道高到哪去了。我们也从未见过其中哪位导演在自己的作品中用过如此浅白的“致敬”方式,生怕别人看不出自己肚里的存货。

“文艺青年”电影与“迷影青年”电影具有本质区别。前者从杰作中攫取碎片结合成一部表面看似花里胡哨实则空泛的作品,那些标志性镜头会引发“文艺青年”们的“持续高潮”;而对后者来说,看电影是为了自我教育,是为了熟悉各种影像形态,拍电影是为了回应电影史,从中创造出新影像。“文艺青年”电影因而成为“文艺青年”们对自我身份标榜的狂欢,因为他们的接受程度只到这里,而“迷影青年”电影则在短暂的曲高和寡之后迅速奉为经典,但终究难免走向为“文艺青年”利用的命运。

当有人指出毕贛身上的文学滋养是现今大多数中国电影人所不具备的,这句话的意思也许可以转换如下:蔚为壮观的“文艺青年”群体已经同样将我国电影人踩在了脚下。我不知道这是中国电影人的悲哀,还是“文艺青年”们的胜利。我只知道,不该去评析那些暂时还看不分明的东西,真正做电影的人不会像初出茅庐的文艺青年那般急切地卖弄自己的“学问”。


路边野餐(2015)

又名:惶然录 / 铁锈之花 / Kaili Blues

上映日期:2016-07-15(中国大陆) / 2015-08-11(洛迦诺电影节)片长:110分钟

主演:陈永忠 Yongzhong Chen/谢理循 Lixun Xie/余世学 Shixue Yu/郭月 Yue Guo/赵达清 Daqing Zhao/罗飞扬 Feiyang Luo/曾帅 Shuai Zeng/秦光黔 Guangqian Qin/刘林艳 Linyan Liu/杨卓华 Zhuohua Yang/杨江船 Jiangchuan Yang/欧孟军 Mengjun Ou/吴得水 Deshui Wu/宋大成 Dacheng Song/廖冬凯 Dongkai Liao

导演:毕赣 Bi Gan编剧:毕赣 Bi Gan

路边野餐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