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都是在电影资料馆1号厅。

9月6号,第一次观感:
骑错路,开头二十分钟没看到,鬼冒火。几首诗好!旁边的情侣一听到读诗就笑场,想把汗津津的自行车手套塞他们嘴里,一人一个。

说电影。同是大西南的乡村地貌和社情,所以很亲切;那段梦幻长镜头印象最深,虽然个别段落镜头略微有些抖;迷幻的过河又回来惊艳到;洋洋说话和长相都不像贵州人。
用诗作转场,赞叹!不仅是用作转场很巴适,还有音响效果上的高明。每次念诗时,我整个人都定住了……
一段摩托长镜头(上坟)和一段汽车长镜头(和老友开车)拍摄上的“偷懒”,结合剧情和台词内涵的丰富,相互补充,张弛有度。

9月20号,第二次观感:
骑得慢,开头八分钟没看到,鬼火冒。早早就买了黄金位的票但因为去晚了不好意思打搅中间的观众所以还是坐的边儿上。比上次多看了十分钟,这次主要关注的是摄影以及场面调度。

上次回来查了下,主演是导演的叔,诗是导演写的,而洋洋果然不是大西南人。
画面真美啊,真美啊——看时只顾一个劲儿地赞叹。这诗画一同营造的意境一出来,谁还关心什么情节不情节,逻辑不逻辑……
中途退场的观众这场也有,只能说是萝卜白菜。看不下去的电影观众,我猜他们还是偏向于剧情紧凑、音画配合此起彼伏的那种“大片”感觉的——比如陈升和卫卫爸在台球桌旁那一幕带点儿社会气息、差点打起来的戏,完全可以走向另一个路数,拍出激烈的效果,把剧情推向一个小高潮——多几个这样的小高潮,可能市场会更加认可此片一些。
但,这又何必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慢节奏的表达方式,或者说视听语言,又何尝不是填补了市场的空白?

没想到看到最后还来个惊喜,本片剪辑师秦亚楠在片尾staff字幕时上台学术Q&A。外型挺酷一小女孩,据说是学造船的。她说的几个点记录一下:
#和导演毕赣的沟通中,觉得他没有被什么所谓的“高级的”这些观念所束缚和绑架,挺自由的。给她的参考样片里还有《今日说法》的某期“拍得挺魔幻的”节目。
#沟通其实比较少,更多的是通过导演给她的东西本身去悟。
#用“物”来表现片子情绪的浓度和聚散。当然这句说得有点儿玄。
#剪辑的一开始没看剧本,读了一周毕赣的诗。
#有个观众先问剪辑师有否参与前期的构思和拍摄这些,答曰否。然后提问者长长地赞叹了一番那段四十几分钟的长镜头,完后问场景怎么调度的,太牛逼了!亚楠一脸懵逼哈哈哈哈,就说反正就是掐点儿呗,到了哪个点儿相关角色该出动了就开动,摄像师跟拍,这样。那段拍了三次,虽然不完美但没钱了,剧组就解散了。只剪了一刀,把六十几分钟剪成四十几分钟。

地形地貌,小河,木船,铁索桥;
电筒,摩的,鱼缸;
台球桌,装白酒的塑料桶……
有机会还要再看一次,看这片儿就像回家一样。
——————
附赠一个我的读诗视频:
https://www.douban.com/people/187545608/status/2301488005/

路边野餐(2015)

又名:惶然录 / 铁锈之花 / Kaili Blues

上映日期:2016-07-15(中国大陆) / 2015-08-11(洛迦诺电影节)片长:110分钟

主演:陈永忠 / 谢理循 / 余世学 / 郭月 / 赵达清 / 罗飞扬 / 曾帅 / 秦光黔 / 刘林艳 / 杨卓华 / 杨江船 / 欧孟军 / 吴得水 / 宋大成 / 廖冬凯 / 

导演:毕赣 / 编剧:毕赣 Bi Gan

路边野餐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