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当作gay片下载来的,但幸运的是这不是gay片。
Dorian开场的自白就是,「是的,我是个典型的gay。」然而实际上,这是个现实严肃版的Growing Pain。
外表纤细的Dorian,性格也相当敏感,家庭大概也是典型的美式家庭模式,木讷的主妇母亲,自我为中心的父亲,还有和Dorian形成强烈对比的完美型肌肉男弟弟。
Dorian有些恐惧的发现自己是个gay的事实,实际上恐惧的并不是异化本身,而是根本不知道如何对父亲开口。可爱的弟弟会错了意,给哥哥介绍了心理医生。不过医生毕竟是医生,十分慧眼的抓住了事物本质,本来Dorian只想把自己扳直了,结果在指导下变成了如何克服心理抗拒对父亲开口,「老爸我是同性恋。」
出师毕业的Dorian挑了个时机对父亲摊牌,结果父亲满脸讽刺笑容的说,「这就是你青春期的反抗方式吗?」
如果是我,大概就是永不开口,再不和父亲分享自己的成长。
Dorian中学毕业后选择了到纽约读大学,用他的话说就是想要离家远点——至少朵儿同学在认识自己这方面是值得称道的。Dorian找到了自己的圈子,Dorian学业有成,甚至因为文雅敏锐的气质吸引了别人,找到了恋人。
Dorian离开了父亲的阴影,似乎成功了。接着情节直转,一系列的事件都在切开完美外表的大苹果,露出里面真正的核。
先是半年后恋人移情,接着肌肉男弟弟来访,说出失去了体育特长全奖的沮丧,然后在弟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事件意义的前提下,一向视弟弟为平生骄傲的父亲得知了这消息,心脏病发作去世。
Dorian带着弟弟连夜奔丧。一系列的葬礼活动让他满心烦躁,甚至冲淡了失去父亲的悲痛,当然也有可能他完全没有悲痛。
母亲的台词最一针见血,对Dorian说,「虽然你一直不喜欢你父亲,但是现在的你最像你父亲。」
回想Dorian第一次反驳父亲,口气甚至表情,都可说神似。
Dorian说,「都说男孩子在父亲的葬礼后就能飞速成长,我却晚了三年。」

父亲这样的形象,大概就是一种典型的中老年美国人的心态,骄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筛选的接受事实,听不进意见和建议,甚至也听不见。
母亲采取的是装聋作哑的态度——谁都不妥协日子就没法过了;弟弟采取的是服从和接受;而朵儿同学则采取了闷骚的反抗,如镜子一般的以暴止暴。
这种现实,不知道叫家庭冷暴力,还是叫做话痨综合症。
对前者我也不想说什么,我完全同意Dorian的做法,离开污染源头远一点可以帮助自己尽快洗清不良习气。可能谁都经历过,离开家庭后才发现有些原来是陋习,然后花个几年矫正自己,也不乏矫枉过正的例子。这大概可以算失败家庭教育的并发症。
对于后者我是很想冲上去把那种人暴打一顿,太可恨了,能离远点就离远点,要是老朋友就得认了。
但是最近才发现这种人太多。比如津津乐道本世纪50年代后的无序时代,充满热情无限怀念的念叨那会最美丽,然后对小心翼翼提出质疑的人说「你们不懂」。
小样,就你懂。别人不认同就是「不懂」。
和这种自我为中心的家伙能进行怎样的对话?对方不过是自说自话,缺乏反思,缺乏开放的心态,封锁在自己的世界里罢了。
这会就得佩服「与时俱进」这句话,说白了就是,人得识相,否则也没人认同你,管你以前干什么的有多出名多厉害。
事实最能教育群众,某人从高调到灰溜溜的嘴硬,爱说什么说什么。
无辜受众就像Dorian,从盲信中悟出要多久,再从话痨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又需要多少年。
上帝保佑朵儿,阿门。

多瑞安的忧郁Dorian Blues(2004)

上映日期:2004-09-28片长:88分钟

主演:麦克·麦克米兰 / Lea Coco / Steve Fletcher / 

导演:Tennyson Bardwell / 编剧:Tennyson Bardwe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