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ti被誉为世界三大名琴之一,尼古拉·阿玛蒂制造,另两大名琴则出自尼古拉的两个徒弟之手斯特拉地瓦利和瓜奈利。

本片即是通过阿玛蒂制造的一把红色小提琴展开来叙述的故事,故事梗概不再累述,之前一篇评论已经把电影的脉络描述的很清晰了。

在这里我想从电影音乐的角度和影片拍摄手法两个方面简单的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在电影音乐方面最出彩的莫过于第二张牌翻出后那个天才孤儿所给大家展示的音乐片段,而其后第三张牌的英国音乐演奏家波普为大家带来的即兴则稍显逊色,后面这段电影内容更多的掺杂了情欲,当然情感在音乐的创作和演奏中是必不可少的,《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但显然不及孤儿苍白的脸颊,若有所思的眼神,以及上下翻腾灵巧无比的指尖奏出的无可挑剔的乐声带给人的视听享受。这让我想起了很多和音乐有关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天籁般得童声合唱,《狂恋大提琴》的孤独的大提琴独奏。节拍器(我需要进一步琢磨当时的节拍器的原理及装置细节)越来越快,孤儿的乐声也在渐快,快的不急不躁,急中有缓,快中有松。而这个演员无疑是成功的,这个孩子必定会拉琴的,而且拉得相当好,听这段音乐,让夏日的我屏住呼吸,乐声停了,孤儿的心脏仿佛停止跳动,我也仿佛忘记了呼吸,直到他在试奏会上晕倒……我知道这张牌翻开时就意味着他的不幸,或许也是他的幸福。只是孤儿如土,琴未入,想必他在天堂也会寂寞吧。

影片拍摄手法上第一红提琴是从始至终出现在影片里,不用说也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但另外一个在拍卖会的现场,反复几次出现,以几个人物为主角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拍摄,意义在于哪里?其实我觉得琴的工艺本身值得传承,但最为重要的是放在懂琴爱琴的人手中,乐器是放在演奏家的手里才是它最重要的意义之一。这把红提琴经过了几个世纪几个国家的流浪,命运多舛,但最终得到一个好的归宿。我想拍卖会现场的反复,每一个细节(再转到该拍红提琴时门掩了一下后才开,我知道有文章里面),都是为最后它的归宿的高潮做铺垫。

最后我想说,当几个世纪前amati用着妻子的血裹遍它的全身,那静静渲染的一刻,我在想,有些人注定是为这些而生的,命运也好,主观也罢。有些人有些事,就是那么的纯粹,只因为这个世界必须有纯粹的人和事,哪怕预示着疾病死亡背叛流浪,也义无反顾,不是你,就是我。

上豆瓣一年了,我不算一颗纯粹的豆子,一直也不敢写乐评,书评和影评,怕写不好,但是总归今天写了一点点东西。
总是想着硬盘里的唱片至少半个t了,琴至少弹得多么好了,那几本朋友送我的书至少琢磨透了,才敢给别人讲,因为真怕半瓶子晃荡,这是做学问的大忌。

是时候做点什么了。


红色小提琴Le violon rouge(1998)

又名:红提琴 / The Red Violin

上映日期:1998-11-13片长:130分钟

主演:卡洛·切基 / 让-吕克·比多 / 张艾嘉 / Christoph Koncz / 杰森·弗莱明 / 塞缪尔·杰克逊 / 陶虹 / 吴珊卓 / 

导演:弗朗索瓦·吉拉德 / 编剧:Don McKellar/佛朗索瓦·吉拉德 François Girard

红色小提琴相关影评

冬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