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兹·卡夫卡,一个在布拉格讲德语的犹太人。生于1883年,是一个犹太商人家庭中的长子,下有三个妹妹和两个早夭的弟弟,妹妹们均于二战时死于集中营。卡夫卡18岁入读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化学及法律,博士毕业后于保险公司任职。

这位如今与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的奥地利作家,默默无闻的平生里最与众不同的事件是他曾多次订婚但终身未娶。他曾竭力保持孤独而无法忍受孤独。卡夫卡沉浸于他身边的女人带来的亲昵与欲望中,他在造访烟花柳巷与恐惧婚姻的同时,将笔下的女人一个个塑造成庸俗、下流、无耻的形象。然而正如同他笔下的K想的:”我好像一直在找女人帮忙“,卡夫卡无法逃脱而又始终抗拒着女性带来的亲密关系与欲望。他在日记里写到:女人们充满性欲,天生不贞、轻浮,对我而言毫无意义……性是对幸福的惩罚,而我惟有过上苦行僧的生活,比单身汉的生活更加严苛,才是忍受婚姻生活的唯一方式——可是她呢?“

另一个卡夫卡私生活中值得注意的方面是他与父亲的关系。当弗朗兹·卡夫卡沉浸于文学中,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犹太商人,并不理解他的爱好。弗朗茨·卡夫卡于1919年曾给他的父亲写过一封将近一百页的信,却始终没有将这封信寄出。这封信里,卡夫卡描述了他在童年所受的创伤——他无比倾慕他那强势的、控制的、并且总能做出正确决定的父亲,然而父亲对儿子们只有轻蔑与嘲讽,对于弗朗茨所热衷的事业投以鄙夷的目光。

时代大环境方面,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相继发生的政治事件和时代变迁冷眼旁观。他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刻画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卡夫卡也曾在书信中提及他个人的孤立和没有归属感。他渴望集体生活而又憎恶集体生活,紧攥着孤独不放,却又恐惧孤独中的扭曲和阴暗。

卡夫卡在这样一种罪恶、孤独与失去归属感中生活着。他对其他人的感情,对文学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的梦想——这些个人意识和欲望不仅是错误的,简直是有罪的。他破坏了他父亲的完美生活。他的作品中有万能的、神一样的父亲以及关于罪恶感的题材不断出现。

在《变形记》中,一个平凡卑微的小职员由人变成了甲虫,四脚朝天无助地挣扎。在《地洞》中,孤独绝望的个人像挣扎的鼹鼠,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时刻自身难保。在《美国》里,16岁的德国少年罗斯曼与家中女仆偷情,被父母扫地出门,流放到野蛮的、清教徒和造反者的新大陆,二十世纪初的美国。在《审判》中,一个无辜的银行职员,三十岁生日那天醒来忽然被判了刑,费尽心思上诉反驳却最终在碎石场下的悬崖下被处死。《判决》中父子的关系一再紧张,儿子将衰老的父亲放在床上,盖了起来,心中却暗自思忖着父亲的死亡。《饥饿艺术家》中,艺术家为了表演而四十天不吃不喝,最后被送进马戏团与动物一同被人们围观。《在流放地》则充满了绝望、孤独与荒诞,如同电影镜头不断在杀人机器与犯人之间转换;后来在中国,王小波在《红拂夜奔》里沿用了一段相似的残忍与荒诞。长篇小说《城堡》里,一个无名无姓叫作K的人,到了一个无名无姓的村庄,试图作为土地测量员走进一座城堡,却一再被告知他无法接近这座城堡,在接近”真相“的最后被判处死刑。这些作品的痕迹在这部动画短片里都有提及,动画的风格也着重于后世对卡夫卡的主流评价——阴暗、变态。

如今人们一般认为卡夫卡的作品代表着现代人的疏离、孤独与绝望,在绝境中不断寻找出路却往往发现生命的怪诞、荒谬与扭曲。人处于庞大世界下,却无路可走。因此卡夫卡被尊为存在主义的先驱——被冠上虚无主义、不可知论者乃至无神论的头衔;人们也普遍认为卡夫卡病态、忧郁、怪僻与荒诞。

然而,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在《被背叛的遗嘱》(Testaments Betrayed, 1992)里写到:”(马克斯·布劳德)服务于两个在我诞生的国家里从未生活过的伟大艺术家:卡夫卡和雅那切克。两人都被错误地认识;两个人的美学都让人难以理解;两个人都是其社会环境之小的受害者。布拉格对于卡夫卡意味着一个巨大的缺陷,他在那里与德国文化与出版界相隔绝,这对于他是致命的。……对于德国人,布拉格只是一个省地城市,如同波尔诺对于捷克人一样。两个人,卡夫卡和雅那切克,因而都是省地人。卡夫卡所在城市的人们对于他是异乡人,他几乎不为人知,而雅那切克在同一地,则被同胞们视为微不足道。………一直很惊奇卡夫卡的决定所引起的震惊,这个决定(被人声称的)是要毁掉他的全部作品。好像这样的一个决定一开始就是荒谬的。好像一位作家不可能有足够的理由,为他最后的旅行,随身带走他的作品。其实,作家可能在总结自己的时刻,发现他不爱自己的书,并且不想在自己身后留下这个记录他的失败、令他悲伤的纪念碑。……(卡夫卡)意识到他所写的东西的价值,他没有对世界的公开反感,而且,由于过于年轻,几乎不为人知,他还没有与公众打交道的糟糕经验,几乎从未有过。“

与这部动画不同的是,昆德拉试图扭转世人对卡夫卡的阴暗印象,而据卡夫卡好友马克斯·布劳德回忆,卡夫卡曾在朋友面前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之处也会自己大笑起来。

美国诗人奥登(W.H.Auden)也曾评价卡夫卡:”他对这个时代的意义正如同但丁、莎士比亚、哥德对他们的时代的意义。“与卡夫卡同时代的小说家托玛斯·曼(Thomas Mann)也盛赞卡夫卡的写作是”精心设计、充满好奇的缜密、客观、清晰透明、适切的文体形式,一个准确写作的保守主义者“。

卡夫卡于1904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作品有受表现主义影响的痕迹。1912年写出《审判》后开始有了明显的个人风格。1924年卡夫卡因肺结核去世,死前将手稿交由布劳德,叮嘱其销毁。然而正如同维吉尔与奥古斯都的经历,布劳德违背了亡友的遗愿,将卡夫卡的书信、日记及三篇未完稿的长篇小说出版,后另著《卡夫卡传》。在《卡夫卡传》中,布劳德着重从民族、犹太教教义和基督教出发,分析了卡夫卡的精神世界及作品的深层含义。


引用文献:
天涯在线书库米兰·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第九章
http://www.tianyabook.com/waiguo2005/k/kundela/bbpd/009.htm
奥登对卡夫卡的评价
http://www.nvcc.edu/home/dashkenas/KAFKA.htm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992)

上映日期:1992-05片长:16分钟

主演:未知

导演:皮奥特·杜马拉 / 编剧:皮奥特·杜马拉 Piotr Dumala

弗兰兹·卡夫卡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