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理论:“一个系统原则上可以由它的边界上的一些自由度完全描述。”我理解的全息是,“边界”指事物上任取一点,“自由度”指事物的本质、本体,或人所能感知进而研究的东西,“系统原则”指由任取一点上的本体性质能够复制式地说明原系统的本体性质。理论上,原体与一点,两者的直属关系可以抛开勿论,而本质属性上完全可以对接得上,对彼此的作用可以归于“一”或“0”,完全的有或完全的无。
榕树的气生根,落地可长出;蚯蚓的断体,可繁衍成新体;一把尺子,折成两段还是可作尺子。它们,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离开原体之后可复活原有功能甚至全体,他们的本体与原体断绝开来,在功用或生存上无损又不变化原来的本性。
此理在人类世界完全可以实现。
举例,核磁共振仪。仪器通过引导磁场,让质子、中子等小磁体不断变换角度,风一般穿过人体,进行全面而通透的反复扫描,一次又一次地横切、纵切,同“割圆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千万次地循环扫描,人体被切成千万张图片,将每张图片用三维软件拼接起来,就是一套完整的立体图像,甚至可以呈现血液、脏器管的工作状况。“分开的(1+1+1+1+1至无穷)=统一的(1)”
换成建筑,再举例。白蚁窝。
一般研究白蚁窝,第一层次,将窝从顶部到底部,纵面剖开,窝体构造就纵向呈现出来;第二层次,要看到窝体横向与纵向更加全面、深入的构造,窝穴内注入石灰浆,石灰凝固后用水管冲刷泥土,泥土冲去后剩下的石灰体,即窝体的外表立体构造。第一层次,看到建筑的一楼到十楼,一个具体的外观;第二层次,看到每一层的空间布局,各类构造物的走向、排布、配置;第三层次,搭台用大型扫描仪俯向反复扫描窝体,扫描一层,割掉一毫米;再扫描一层,再割掉一毫米,如上文说的越割越细,越割越密,越割越少,割完一个3米高的白蚁窝,可得到3000张扫描件,将图片一件一件在三维程序上拼接呈现出来,就是窝体的“梁、柱、门窗、地面、楼梯”,悉悉在目,建筑的图像由此做成了绝对的完整,绝对的清晰,绝对的联系。
现在可设想。
假设已知:1、建筑材料、设备、能源供给无限;2、有高度自动化、智能化、人机一体化的机器人;3、机器人储存人类所知的关于建筑的所有资料(数据、原理、案例);4、全息技术使人脑与机器人的处理器自由对接。好了,现在你已经是全息全能建筑师了。
你说:“造一栋蚁窝大楼!”机器人扫描到了你脑海中的蚁窝形象,询问你的大脑,圆锥形,高150M,圆底周长100M,可以吗?如果你说高要1000m,圆底周长要120M,机器人百分之一秒计算出这栋楼建到550M会垮掉,最优折中,可否考虑高700M,圆底周长190M。你OK,它又不断询问你材料、装饰、资金、物流、人员等等。同时,机器人依照你与它互动的设计,不断建造、测量、修正建筑。好像男主角造街那般造你和爱人的蚁窝大楼。
豆瓣读书上查有一本全息建筑方面的书,主要讲设计,“HOV的设计利用雕刻、量子物理学、数学和认知生物学寻找建筑的信息化有机体,……他们认为,思维活动中的一个常见的要素是寻找对话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建立与现实世界的关联。这是由于HOV的建筑的文脉已经不再是物理空间或者一个地区的特色,而是人类自身。”如此说来,我的题目应改作《建造全息建筑》。

世界因爱而生World Builder(2007)

又名:创世 / 创世者

主演:Erin McGrane / Brian Paulette / 

导演:Bruce Branit / 编剧:Bruce Bran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