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看完《上帝之城》和《黑帮暴徒》,原以为后者头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花环,想必更加好看,因此我自以为是地把好戏放在后头看,没想到这竟成为我观影史上的一大败笔。

一部是巴西影片,一部是南非影片,主角一样是皮肤黝黑得诱人牙齿洁白得不象话的黑人,故事的发生地都在贫民区,都涉及暴力,只不过两部影片带给我的却分别是激动人心和波澜不惊,居然出现了边际效应递减,对我而言,《上帝之城》似乎比《黑帮暴徒》奥斯卡得多。

按道理来说,前者只是一部写实作品,枪林弹雨,残忍的小孩,黑社会的宿命,黑暗中无尽的杀戮;而后者却高举“救赎”的旗帜,闪烁着人性善的光辉,影片的结局富有教育意义,显然是一部全球化了的作品。作为爱好和平并且急于全球化的中国人,我没有理由不去拥抱后者。但是作为观众,我更愿意把手中神圣的一票投给前者,就像超女的大众评审,我的决定服从于不可告人的私心。

一直猜想黑帮影片存在的理由,很大一部分应该归结为人们内心深处的施虐倾向吧。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也许男女差别很大,也许每个年龄段表现程度不一,也许施虐对象不一,有时甚至不一定要实施,意淫足矣。施虐,是因为我们要缓解压力,要发泄情感,考虑到就算圣洁如女神的奥黛丽•赫本也要吃喝拉撒,我想上帝是允许我们凡人偶尔,稍微地施虐的。

不过,在法制社会,无论是殴打别人或是虐待小动物显然都是不允许的,更不要提杀人放火了。因此人们想出了这样一个妙招:通过观看暴力影片,人们化身为影片里的杀手、混混或者黑社会老大,男人们扔掉领带,拿起PPK手枪,女人们脱掉淑女装,换上武士服,然后开始尽情的拳打脚踢和无边的杀戮;看完影片,该发泄的发泄完了,男人们整理一下西装,擦一擦皮鞋,女人们套上妩媚的晚礼服,补一下妆,相视一笑,携手施施然离场,世界又恢复到原来的衣冠楚楚光可照人。

从这一点来看,《上帝之城》比《黑帮暴徒》更适合人们观看。影片场面生猛,狠毒,是暴力美学的又一代表作:贫困引发暴力,人们无法无天,到处是杀戮,复仇,以暴制暴,黑帮火拼,警匪勾结,小弟篡位,更可怕的是十几岁的孩子也深陷其中,甚至以杀人为荣。生活在上帝之城的人注定或者死在监狱里,或者死在黑帮分子手中。但是,如果影片只是单纯的记录暴力的话,那么它还不足以激动人心。事实上,在混乱的上帝之城,导演耐心地为我们勾勒人物的心理状态,揭示人物暴走的原因。我想,这才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上帝之城是一个被国家遗弃的角落。顺便说一下,影片里的音乐同样生猛,鲜活,富有感染力,套用一下现在的流行用语:很原生态!

此外,作为一个有着黑帮电影情结的人,我从小就经历了好莱坞和香港黑帮电影的洗礼:经典的有《教父三部曲》、《美国往事》、《我心狂野》、《杀死比尔》、《纽约黑帮》等;至爱的有《英雄本色》、《枪火》、《暗战》、《暗花》、《古惑仔系列》、《无间道系列》等。伴随着这些黑帮电影的发展,我目睹了黑社会从低级走向高级,从个人单打独斗走向集体协同作战;了解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悲哀和“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黑帮定律;体会了“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温情;明白了有一种情感叫兄弟;领悟了黑帮里的尔虞我诈完全可以媲美皇宫里的争权夺势。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无法阻止自己对黑帮影片的苛求。

至于《黑帮暴徒》,它讲述人性本善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帮派头目Tsotsi在一次抢劫中因为一个婴儿,良心得到唤醒,冷漠的心灵里开始澎湃爱的浪潮,最后他选择了自首。很完美的主旋律影片。我不否认这是一部好电影,但至少它没有我相像中的好,主角的心路转变过程在我看来过于生硬,影片的节奏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不够流畅,尽管主角完成了救赎,但是我的观影心情并没有同步得到解脱,远远不及《这个杀手不太冷》带给我的震撼,在我看来,那才是关于救赎的经典之作。

因此,如果你很少看黑帮影片,而且喜欢婴儿喜欢温情流露喜欢大团圆式结局的话,那么我建议你看《黑帮暴徒》;但如果你是一个黑帮片影迷,当你感到不爽的时候,我强烈呼唤你赶快去看《上帝之城》,因为快感随后就到!


上帝之城Cidade de Deus(2002)

又名:无主之城(港) / 无法无天(台) / City of God

上映日期:2002-05-18(戛纳电影节) / 2002-08-30(巴西)片长:130分钟

主演:亚历桑德雷·罗德里格斯 / 莱安德鲁·菲尔米诺 / 菲利佩·哈根森 / 道格拉斯·席尔瓦 / 乔纳森·哈根森 / 马修斯·纳克加勒 / 塞乌·乔奇 / 艾莉丝·布拉加 / 

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 / 卡迪亚·兰德 / 编剧:保罗·林斯 Paulo Lins/布罗里欧·曼托伐尼 Bráulio Mantovani

上帝之城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