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史是一个不怎么好聊的话题。
大概是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回坐在客厅里聊起来,爷爷讲了讲祖上迁徙的故事。说是明末迁到江西,家里有个众犬不争食,把吃的留给一只残犬的故事,传出去之后获皇帝封“义门”称号。这一支在清末迁到湘阴一带,等等。不太具体,听上去大都像野史传说,但我还是听得津津有味,感觉到家族有历史是一件特别酷的事。
上大二时,长辈们和湘阴老家的亲戚整理了一次家族族谱。族谱看起来气派得很,从汉朝河南睢阳的“颍川陈氏”这个当时的名门望族开始追溯,颇有几个历史名人。然而翻开第一页,祖训却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和毛主席语录神似……哥哥是个历史爱好者,族谱里面的几个人物他在史书里面也查了查……怎么说呢,他给我举了个例子:有四代祖先,姓名分别是陈黎、陈民、陈百、陈姓。名字连起来看就是“黎民百姓”。也就是说,这一段很有可能是佚失的。有可能在战乱年代,作为平民百姓根本就无暇顾及这些事情,经过了4代,高祖是谁早已不记得,更遑论记录祖先支系的流变。他判断族谱里这种生拉硬拽的地方并不少。
不过我倒是多了一个跟人吹牛皮的谈资。关注家族史,哪怕有本被修饰过的族谱的人太少了。随便摆摆“祖上”的事,话语场就可以掌控住……
族谱是明面上最传统,最正式的家族史形式。对于一般人来说更有感触,更亲切的其实应该是口述史。
初高中学历史开始就会问长辈,某个年代里,家里是什么样的,家人有些什么样的际遇,想看看跟书里面描述的有多少吻合。我印象中的答案大都语焉不详。即使是civil revolution,作为工人农民之家,似乎也没什么特别的。
外公这头讲到的唯一一件特别的事:他的叔叔当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全家人都以为应该是死了。后来开放台湾开放对大陆探亲,有个台湾来的人到外公的厂子里问“xxx(外公名字)是不是住在这”,外公听了连忙摆手,说没有没有。这是唯一一次收到有可能来自于他的联络信息。自那之后就再无音信。
外公说,我哪知道那是谁,那能怪得我么。但我私心猜测,他的小叔叔被抓走时,他年岁太小感情不深。此时家中和小叔叔至亲的人都已过世,在刚解冻的社会,这样一个台湾来的人,并不足以给他接纳的动力。片子里,易中天寻根过程中发现很多信息没有和长辈交流过,调查员说“说明挖的不深“,易中天说“也许是不敢讲”。我觉得很有道理。
姥姥(外公母亲)去世之后,全家上下已经没有一个人能叫得出那位小叔叔的名字。要再查也无迹可寻了。当然,大家均忙于生计,对此也难提兴趣。
对于普通人来说,家族史确实是一个不怎么好聊的话题。离生活有点远,家庭往往缺乏讲述故事的能力,缺乏信息查证的能力,缺乏稳定的传承,或许还有代际间的心结造成的沟通障碍。但是但凡能够努力追溯一点,对心灵的滋养,对后辈的教育,都是获益无穷的。这个过程本身,是我们与长辈之间获得谅解的钥匙,也是理解自己理解社会的钥匙。
啊,还是要吐槽一下片子的编排,很多地方看着还是太刻意。调查员都像先贤似的。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2014)

又名:Where I'm Coming From

主演:易中天 / 马未都 / 曾宝仪 / 陈冲 / 阿丘 / 

导演:李伦 / 

客从何处来 第一季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