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是两年前看的电影了,所幸看过2次,虽然模糊,但不生疏。原著的好不必多少,作为翻拍之作,程度如此,已经实属不易,堪称典范。越南河岸那精瘦的中国男人的神秘,梁家辉演得十分到位,这样一位情人,神秘、性感、略带病态、脆弱、富有、保守、不安、浪漫。一个乱世中国年轻没落贵族的形象如此逼真生动,加上那黄褐色的肤色,天啊,我还真想不到还有谁比他更像这样一位情人,似乎比原著中更详细了许多。

不久前读到一篇采访女主角的报道,才知道当年杜拉斯女士对这一女孩是如此不满。当导演把这小姑娘拉到杜拉斯面前时,她没有一丝赞同。可笑的是导演之后一路瞒着杜拉斯直到拍完了这个电影,把她气的够呛。想想看,这个电影尚若有不足,那最有可能改进的,也就是换个更好的女主角了,什么样的女孩来演会更好呢?我不知道。不过杜拉斯是反感一个英国的乡下姑娘来演自己-一个法国女人的过往的。
一定是出于原作是自传性质的作品,以杜拉斯这样的女人,对这一电影的每一个细节,才会如此苛刻。那是对她而言不容扭曲不容篡改的一个经历。哪怕是一条河的样子、路的泥泞、甚至帽檐上翘的角度。(笑,但完全理解)对她,一个年轻时就这般“刻薄”如她书中所写的样子,就一定更是挑剔到了极点。可笑的还是导演偷偷就把电影拍完,绕过了怪阿姨的百般刁难。

但是,尽管杜拉斯本人对这一电影非常不满(且不说她究竟看过没有),作为一个先读原著数遍而后看了电影的人。我自认为这是翻拍中的典范之作。故事的情调、情节发展的速度、在一个昏暗房间里两人的交合、(梁那美得没边儿了的臀部...)以及最终送别和夜晚甲板上响着的圆舞曲。这些都与我读原著时得到的感觉十分一致,甚至更加丰富明确。因为杜拉斯的书中自述性更偏重了感觉,而不似有些作家执着于对场景的细致描写,这种场景的丰富就十分必要,也十分考验导演的水平。导演在我眼中是十分到位的。尤其是最后一段,暗蓝色的海天相接,圆舞曲的响起,女孩子在甲板上,孤身一人。我并不记得女孩的面容是否很到位,但那个场景的设置和旁白的自述,都深深的打动了我。使我直接就想到了原著所说:Très vite dans ma vie il a été trop tard.

关于这句话,特别要说,不久前在豆瓣读书中看到有读者评论王道乾译本《情人》说:

“.......周先生举了王译《情人》中的这一句:"太晚了,太晚了,在我这一生中,这未免来得太早,也过于匆匆。"周先生评论说:"这低回、伤感的语调,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但在原文中,这是一个语气相当短促的句子:Très vite dans ma vie il a été trop tard. 除了结尾的句号,中间没有任何标点,而且既没有'太晚'的叠句,也没有'未免'的转折,'来得太早'和'过于匆匆'则是从同一个'很快'(Très vite)化出来的。"所引那句法文,周先生没译出,我越俎代庖直译出来,就是"我的一生过于匆促,一切已经太迟了。" .......”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00705/discussion/1207065/)
看到这里,我一瞬间感到十分高兴。因为我本就觉得原著的词句文风,并不像故事叙述方式那般干净利落,总有拖沓软绵之感,只是读书时不知法语为何,无从比较,便也不再细想。现在依旧不知法语为何,但从这文法的分析,虽不知每词的意思,却也感觉到绝不是王译版的软绵拖沓之感。

而这,也是我在这片电影中看到的感觉-绝无软绵拖沓。在那船上的画面,从来都不是王道乾译本中的感觉,而是原著中Très vite dans ma vie il a été trop tard. 尽管我不知法语为何,但我就是知道这一点。

这电影本身很好,加上我对原著的厚爱,五星。倘若真有可改进之处,那或许只能是换个女主角。不过我还不能想象得具体来一个更好的女主角该是什么样。

情人L'amant(1992)

又名:The Lover

上映日期:1992-01-22(法国) / 1992-06-19(英国)片长:115分钟

主演:珍·玛奇 / 梁家辉 / 弗雷德丽克·梅南热 / 阿诺·乔瓦尼内蒂 / 梅尔维尔·珀波 / 丽萨·福克纳 / 让娜·莫罗 / 弗里德里克·奥伯汀 / 

导演:让-雅克·阿诺 / 编剧:让-雅克·阿诺 Jean-Jacques Annaud/Gérard Brach/玛格丽特·杜拉斯 Marguerite Duras

情人相关影评

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