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國內曾組織過一次“重走營造學社之路”的活動(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45344/、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691569/)但活動比較應景,各地的重訪的也沒有多深刻,一天走好幾個地方,走馬觀花,相反不及本次節目組在各處“景點”回訪時的含蓄隱忍來得有節氣。其實這次胡導是保持了很強的歷史責任心的,很多古跡已處於莫名其妙的境地,很多故人也快不能口述歷史了(梁從誡去年10月已去世。。。)為此,他們特意做了一個“第九集”,以花絮的形式將他們“多餘的素材”一吐為快。現筆錄如下,以表對本節目組的敬意。
唯一有點小九九的是,配音換了人。。。強烈表示,本段依然應該由董倩姐姐親自操刀。。。聲音不對呀。。。哎。。。難道。。是胡導本人??


【壹】蔭余堂的故事


費正清夫婦去世以後,他們的女兒將珍藏在家中的,梁林夫婦的信件,捐給了位於馬薩諸賽州北部——塞勒姆小城的皮博迪博物館。(http://www.pem.org,蔭余堂:http://www.pem.org/collections/10-architecture)

博物館東方部負責人南希(Nancy Berliner):
“爲什麽捐給我們?就是因為我們的圖書館是專門收藏跟中國建築、園林有關係的,各種各樣的書,還有文件。所以我們就覺得這些東西非常寶貴。”

把私人的東西捐獻給博物館是美國的一個傳統。在美國,幾乎每個城市、小鎮,都有一個叫歷史學會的地方(Historic Society)收集和這個地方有關的歷史記憶。皮博迪博物館所在的塞勒姆小城,以中世紀的一場有關女巫的宗教審判而聞名。關於這場女巫審判而改變的話劇,在全世界的舞臺常演不衰。
塞勒姆(Salem)是當年一處重要的港口,以和遠東之間的貿易聞名。早在1799年的時候,由一些船長發起並出資,在這裡建起了皮博迪博物館,展出他們歷年航海貿易中的收藏。今天,皮博迪博物館的東方部以收藏東方建築藝術類叢書聞名。

南希:
“我們博物館收藏關於中國建築、傢具、園林的書,可能是全美國收藏最多的,我們現在有3800本,有的是獨本。大部份書都在圖書館,這裡也放了一些,我給你看一下我最近買的一些書,剛從中國回來,在中國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東西。。”
“這個是日本出版的一本書,講中國老建築,這本書是1928年出版的,非常有名的一位日本攝影家照的,這個很有價值;還有這些很有意思,這些都是帳本,是蓋房子的帳本,所以我們能看出,他們花多少錢,勞動費,瓦匠、木匠,花多少錢;材料,花多少錢,將來有價值。。。”
博物館東方部的負責人南希女士,當年在哈佛大學念書的時候是費正清的學生。。她和中國有著多年密切合作的關係。
皮博迪博物館近年來另一項著名收藏,則是幾年前從中國完整“搬”來的一處徽派建築——蔭余堂。

南希:
“97年的時候我們開始拆這個房子,然後裝集裝箱,到了1998年中國過年的那一天,到達波士頓,我們開始卸東西,慢慢把它們拼到一起,然後有的地方得修,我們也請來了好多中國木匠到這邊來幫我們修,一共用了六年,才立起來。”
這座被完整搬遷到美國的徽派庭院——蔭余堂的故鄉,在中國安徽省黃山市休寧縣,黃村。蔭余堂建於清朝康熙年間,主人為黃姓富商。
“美國人很好奇,而且來的人特別多,天天好多好多人來。第一,他們很少有機會看到中國的房子,我們去很多美國的博物館,能看到中國的花瓶、陶瓷、繪畫,可是看不到建築,而且進這個房子能感覺到,一個中國家族的歷史,人跟人的關係,而且能看到,比如說這張畫掛在什麽地方(毛主席頭像。。),在中國的房子應該掛在什麽地方。。”
“這個床也是很老,找到房子的時候這個床就在這個房間,也是雕得非常漂亮,上面是麒麟,很漂亮,床的旁邊,有個毛主席。。我們來的時候,每個房間,除了正堂以外,每個房間都有一個毛主席。。這面墻上殘留著一段報紙,是1918年的報紙,上海的報紙。。”
配樂。。。

近幾十年,黃家的後人逐漸離開農村遷居城市,十幾年前,黃家決定將房子賣掉。
“非常偶然,他們決定賣房子的那天,我正好在黃村,我也在看老建築,我進了整個房子,他們問我,喜不喜歡這個房子,我說很喜歡,他們說你要不要買這個房子,我說,喲,這個概念不錯。。在博物館有這麼一個老房子,可以多瞭解中國文化。如果,他們沒賣給我們,隨便賣給別人,我估計房子會被拆掉。有人可能會把這些老窗戶買走,剩下的別人會蓋新房子。”
“我想首先講一下這些窗戶,這些窗戶是這個房子最美麗的地方,刻得非常細,這是一整塊樟木,一共有六個大窗戶,每個都不一樣。”

記者:
“當你真的決定把這棟房子搬到美國來的時候,當地政府有沒有阻礙呢?”
南希:
“當地政府,特別得意,很高興,爲什麽高興呢,因為他們覺得他們的房子能代表中國文化。”

記者:
“這棟中國的老房子搬到美國來,你聽到什麽反饋嗎?中國人在這個房子搬走以後?”
南希:
“休寧市的縣長也來了,他來了以後,他回到黃村,看了黃村立的一些新房子,然後他就覺得這些新房子都得拆,他到這邊來以後,就特別喜歡徽州傳統的房子了。。。而且覺得徽州應該多保留他們傳統的房子,所以他想把黃村的新房子都拆掉,然後重新立一些傳統的。”

“這個書就是我們拆房子的時候,每一塊木頭都量了一下,每一面墻都量了,每一塊石頭都量了,然後。。。”
據說,在參觀了遷居美國蔭余堂后,蔭余堂的故鄉安徽休寧縣政府計劃在當地重修蔭余堂,那時候,真的就可以用上這本圖冊了。

落戶美國的蔭余堂,每天定時開放,遊客限量參觀。


【貳】南禪寺的故事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之際,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山發現了他夢寐以求的唐代木構建築——大佛光寺。這是當時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木構建築。中國是否還有其他的唐構遺存呢?
解放後,經過全國的建築文物普查,居然同樣在山西的五台縣,距離佛光寺僅五十公里的地方,發現了另一座唐構——南禪寺。
2007年,在拍攝完佛光寺之後,我們慕名前往附近的南禪寺。南禪寺和佛光寺雖然都位於熱門景區五台山,但因它們的位置稍偏,因此,儘管是兩處國寶級(吐槽個:我國文物鑒定等級上根本沒有“國寶”這一級。。但是被媒體用爛了。。不提)寺院,但均遊客罕至(萬幸啊。。。)

記者:
“現在是參觀時間,怎麼連門都不開呢?”
開門人:
“因為我們,遊客比較少一點,咱這個是文物單位,跟一般的旅遊景點不太一樣,來的都是專家和學者,還有外國友人,再加上路不好走,平時來的人少一點。。”
記者:
“哦,平時都不開門,誰來了再開?”
開門人:
“平時每天都有工作人員把院子給打掃了,每天早上,開門打掃衛生。。”

據考證,南禪寺的建成時間是唐建中三年(樑柱下的題字有: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為重建時間),公元782年,比佛光寺還早75年。殿內存有17座唐代佛像,十分珍貴。

記者:
“五台山是很熱的景區,怎麼沒什麽人來?”(這記者是何用心。。)
負責人:
“中國人是趕紅火,與熱鬧,對文物,不是很感興趣。”

據說,光顧佛光寺、南禪寺的遊客有兩類:一類是外國遊客,以日本人居多,日本建築傳承自中國唐代木構,因此日本人願意來此追根溯源;第二類到來的,多為研究古建築的學者,和建築系的學生。
五台山各大風景點,每年需要向國家繳納大量的門票收入,而對於終年門可羅雀的佛光寺和南禪寺,上級的政策是依靠門票收入,自行解決相當一部份的支出。

記者採訪工作人員:
“你們覺得爲什麽國寶大家都不來呢?”
“宣傳力度不夠大吧,並且。。國寶吧,他還不希望來的人多了,人來得多了,對保護……”


【叁】書稿傳奇的故事


1947年,梁思成在離開美國前夕,和費慰梅一道校正英文版《中國建築史》的書稿,並在回國時將文字稿帶走,以圖在漫漫路途中做最後的修訂,而將繪製的圖稿留在了費正清夫婦那裡。梁思成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他能夠將修訂好文字版重新寄回美國,在美國出版。而此後等來的,中美開始了漫長的隔絕。不曾想,20多年時間里,建築圖稿在美國、英國、新加坡,開始了奇跡般的旅行。

林洙:
“79年的時候,費慰梅又來了一次,她70歲生日,在加拿大大使館,給她做的生日,她邀請我去參加了。”
“宴會以後,她把我叫到旁邊去,她就問我,梁思成的《圖像中國建築史》爲什麽到現在還沒有出版?我就說,插圖全部丟了,她說,怎麼會呢?我說,他沒有收到啊。。”

當年,一位在英國學習建築的中國女生,因為寫畢業論文,向梁思成索要資料。

“梁思成不認識這個人,但他覺得是中國留學生嘛,他願意幫助他,他就說他有一批圖,但是你用完了以後,請你把這些圖交給中國駐英辦事處,讓他們帶回北京來還給我。”

50代初,費慰梅按照梁思成的囑託,把這些珍貴的建築圖稿寄往英國。沒想到,這些圖紙並沒有按照梁思成的期望那樣回到中國。

“他怎麼會沒有收到呢,她非常奇怪,她覺得已經這麼多年了,幾十年了。。”

70年代才獲知此消息的費慰梅,開始了焦急的尋找。最終,依靠國際建築師學會完備的人員管理系統,圖紙竟然很快有了下落,它依然在當年那位學生的家中,只是現在來到了新加坡。據這位學生辯解,當年由於沒有收到梁先生的回覆,於是,她就讓這個包裹在家裡停留了20多年(還算是萬幸,在中國,屢次的搬家拆遷中,怕是早已沒了。。人家至少還一直留著。。)

“寄回來的時候,她是寄給了我,費慰梅為了證實這些圖是不是已經到了,親自從美國跑到北京來,來看一下這些圖,已經發黃了。看了這些圖之後,她覺得現在有條件可以出版梁思成的那一本書了。”

1980年,這批繪製與李莊的珍貴英文版建築圖稿,終於回到了中國,清華大學建築系決定聘請費慰梅,擔任這部書英文版的編輯。要將30多年前的文字和圖稿整理在一起,而且是一部專業性如此強的書籍,其難度可想而知。林洙和費慰梅開始了新一輪跨越中美的通信。

“我們之所以要通那麼多的信,我記得她好像來了不止一次,我們逐章逐章的看,我就根據我自己原來學習中國建築史的經驗,哪些是重要的,哪些稍微次要一點,就跟她一起,這個要刪去,這個可以保留,就這樣一章一章的看,好多天。”

費正清,費慰梅之女:
“這就是其中一個抽屜,我媽媽保存了那些信件、資料,為編輯那本《圖像中國建築史》,她花費了很多年的時間準備,和麻省理工學院出版社密切合作。”

1984年,《圖像中國建築史》由麻省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爲了表達對費慰梅的感謝,清華建築系邀請她重遊山西,林洙擔任導遊。
她們一同來到了五台山的佛光寺。


【肆】費正清女兒講的故事


費正清書房的收藏,令人吃驚不已。我第一次前往是和梁思成林徽因的外孫女——與葵夫婦同行。我們在這裡工作了兩天,為幾個月后攝製組的到來做準備。這間屋子的每個櫃子都井然有序的收藏著,費正清夫婦的個人學術資料和人生資料。無論是照片還是文字,其精准整理,歎為觀止。

費赫莉(Holly Fairbank):
“這是她收到的林洙寄來的剪報,林洙收集的一些報紙照片,其他的一些放在檔案袋里,以便更好的保存,但我想這些紙還是會慢慢腐朽。這是那本麻省理工大出的《圖像中國建築史》的圖稿。。”
“我們在這個盒子里,發現的是一些幻燈片,非常好的整理收藏著,所有都是我媽媽親手標識的,非常小心的分類註釋。。”

在完成《圖像中國建築史》之後,費慰梅以70多歲的高齡,決定開始為她摯愛一生的親密朋友,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撰寫人生傳記。

“這個滿滿的一抽屜放的是,因各種原因認識梁林的朋友間通信,她在為寫書做各種準備,每個人都有一個文件夾來做分檔,比如:費孝通、陳明達……”
“爲了準備她的梁林傳記,她開始翻看舊日的通信,不僅是林徽因給她的信,還有她自己寫往美國的家信,來通報她在中國的生活。”

在費慰梅82歲高齡時,美國出版了她撰寫的《梁思成、林徽因——一對探索中國建築史的伴侶》。
父母一生的中國情結,並沒有從一開始就告訴自己的女兒。

“50、60年代,在我的童年中似乎有一些記憶,但非常不具體,不像那些其他的圍繞在我身邊的中國事務,有很多來自中國的訪問者,說中文的人,很熱鬧的‘餃子宴’,有很多中國元素伴隨我長大,但我從沒有真正聽到梁思成、林徽因的名字,直到。。我真的記不起以前聽到過他們的名字,直到60年代,也許是那時我的年齡到了,可以把父母過去在中國的記憶拼接在一起。”

家中儲藏室發現的各種各樣來自異域的收藏,讓女兒對遙遠的中國產生了好奇。

“等我長大一點的時候,60到70年代的時候,我開始在家裡翻東西,有些發現,我問我媽媽,這個是什麽?中國來的,哦,中國來的,你們在那兒幹嘛?我們住在胡同里,這是我畫的畫,她開始給我講一些故事,但中國還是一扇對西方關閉的門,我們沒機會去那裡,但很明顯,像是一種很傷感的記憶,對我媽媽來說,因為我感覺得出來,那是一塊她非常熱愛的地方,但是卻無法重返。。”

終於,女兒來到了那個在父母生命中,佔有特殊地位的國家。80年代初,學習現代舞的Holly來到廣州,在這裡的現代舞團坐藝術交流。之後,她來到北京,見到了父母曾經的中國朋友。

“和從誡一樣,我們都非常希望這個故事,能夠按照它本來模樣去講述,我發現,當我能更多的去閱讀那些往來信函,能更加悉心的去傾聽其中的聲音,我更相信自己的解讀能力。”
“能夠參與這部紀錄片的製作,我覺得非常榮幸,也非常感謝能有這樣一部片子讓她們的聲音有機會被聆聽”


節目組各地留影照片集





梁思成与林徽因(2010)

又名:LiangSiCheng.LinHuiYin

主演:未知

导演:胡劲草 / 

梁思成与林徽因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