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集的纪录片,看完后,竟会有些意犹未尽。从梁启超、林长民父辈浓浓的爱说起,到林徽因、梁思成的先后去世戛然而止。每集大约只有40多分钟,高度概括的内容丝毫不觉得枯燥乏味,因为该片整体大气、温暖,节奏缓急得当,信息丰富流畅,再加之一些细节,如优美的解说词、悦耳的音乐、动人的画面,使其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向我们娓娓道来梁林的故事。


1、细节处理:

——声音

以往看过的一些纪录片,声音部分除了旁白、同期声,也会有些重现历史效果的角色配音,此片则大多采用这种方式来推进故事的发展。多位人物配音,如梁林夫妇、费正清夫妇、梁林父辈、金岳霖、徐志摩等等,不同音色之间区分度较高,并且比较符合人物的身份,讲述时感情充沛。在看到片尾字幕时才发现,旁白和林徽因的配音是央视《新闻1+1》的主持人董倩。与她评论新闻时的“冷”相比,旁白部分被她处理的流畅、自然,非常安静,能让人平和内心慢慢去欣赏这部片子。平直朴实表述,与观众进行了一场真诚的情感交流,至少引起了我感情的共鸣。而给林徽因的配音,轻重缓急得当,历史人物风采展露无遗,让人心生爱惜。

——画面

可能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或是表达感情的画面难以呈现,本片的一些抒情场景均由自然画面代替,这不仅是一种视觉上美的享受,也包含了创作者独特的艺术构思,配以角色配音的诗句或是信件原文,让观众达到了视听上美的体验。画面中的一轮明月,一曲流水,一片树叶,都有可能是梁林或快乐、或忧郁、或宁静,或愤慨的象征。

——字幕

对于该片印象最深的字幕,就是其中人物信件或诗句原文。从字的大小、字体的选取、字幕的出现位置都有所不同。尤其最后一集梁林作品的文字叠加出现,交相辉映,又配以两人的配音此起彼伏,令人印象深刻。我认为,纪录片的字幕往往是要表现客观、纪实的风格,应该更显正规、严肃,和富于资料感,但本片的字幕不仅达到了这种效果,还在理性之外多了一分美的表达。



2、选题立意:

都说纪录片文化应该是小众的,具有类似精英文化的意味。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纪录片带有创作者极强烈的主观意识,个体认知的差异会对其有不同的接受程度。但是记录片始终是在大众媒介的背景中,需要大众媒介进行传播,需要大众媒介来推波助澜。我认为,该片在大众文化与小众文化之间达到了一定程度上完美的平衡,没有由于大众化的加剧而使它失去纪录片所拥有的精英特质,其创作内容也没有市场化和庸俗化。庆幸本片没有在人们最为熟知的主人公感情问题上做过多纠缠,只是大气的讲述了梁林两位先生的才情学术,真实的展现了那一代人。



3、真实性:

真实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作为一个纪录片的编导,一方面要遵守纪录片的非虚构、真实性原则,让镜头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则会碰到如何记录的问题,如何还原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生命影响。该片的叙事多是引用当年的信件、日记、文学作品,以及当事人回忆口述,没有偏激主观的添加材料。同时,远赴美国、日本等国家对其东亚研究学者的访谈也体现了创作者还原历史的良苦用心。本片基本做到了纪录真实的同时又真实纪录。对于这种主人公已去世多年的纪录片拍摄,大量采访其身边的人,让他们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来讲述和回忆主人公的事迹,更加亲切、生动,最后又能真实地还原当年的情景。同时,观众在观看影片时,在调动自己的文化知识、社会积累和心理历程来指认纪录片中的影像时,该片又符合现实逻辑,符合观众的观影期待。



4、审美:

艺术审美角度理论中说,人的行为之中最精彩、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恰恰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超越结果的功利性,专注于过程,表现人在行为的过程之中呈现出来的鲜明活力与情感变化,是艺术的本质最求。该片没有把全部热情用于片子的煽情,努力以各种手段强化人物的悲剧命运或其抗拒这种命运的顽强性格。本片很强的叙事性而不是论述性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时,既能意识到其内容是可信的,真实的,又能在投入其中时保持着自主性,与作品有着适当的距离,能在欣赏之中有所触动与思考。

梁思成与林徽因(2010)

又名:LiangSiCheng.LinHuiYin

主演:梁思成/林徽因 Phyllis Lin

导演:胡劲草 Jincao Hu

梁思成与林徽因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