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修改论文的闲歇时间,百无聊赖之余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这部纪录片。今天,最后一集结束。屏幕中,半枯的红叶的缓缓飘落,主人公梁思成和林徽因的人生旅程也在我面前拉上了帷幕。


不得不承认,在刚刚把这部纪录片下载下来之时,心里多多少少有着一点窥探文化名人八卦轶事的私欲。可是,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看下来,我的窥私欲可是一点都没有得逞,林和梁,以及他们和金岳霖,徐志摩之间的复杂微妙关系仿佛只是水墨丹青中的一抹浮色被轻轻带过。转而换之的,这部纪录片则是集中于介绍在那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时代里这对学者伉俪为中国建筑史和中国艺术文化史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这着着实实的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中国建筑扫盲普及课。那些曾经在教科书或是从别人嘴里听来的中模模糊糊的名字,却都是前赴后继为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建筑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物:梁启超,朱启钤,梁思成,梁思永,费正清,费慰梅,吴良镛,陈占祥,陈植。。。不仅如此,李诫的《营造法式》, 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 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些从没进入视野的书籍就像是一串串闪烁的明星耀眼的闪现在你的面前。 一张张规整精密的建筑图纸,一幅幅生动明亮的照片,一卷卷保存在档案管里抑或是私人的独家收藏,就像一首长篇的叙事诗那样,随着播音董倩低沉温婉的叙述缓缓地在你面前展开一副饱含诗意与深情的画卷。




教育



这部纪录片的其中一个主题,第一集的标题为“父亲”,讲述了两位学者不寻常的显赫的家境身世。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这两位在维新革世的那个时代,都是风起云涌之时的革命志士和政治改革家。然而,在他们显赫的背景之后,却又都同样隐藏着一颗温柔的博大的慈父之心。片子中的那些个细节让人难忘,例如,林长民会细心的在子女们的合照旁题上谐趣的文字,比如:“白衫黑裤的徽音牵着表姐的手,看起来好亲密,其实她俩经常争抢糖果,为了调停,我可费了不少的口舌." 看到这里,让人不禁微笑。而梁任公则更像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人生导师,在梁林二人远赴美国求学之时,一封封家书就像是两位年轻人的引航明灯,照亮了他们今后的志业与前程。想想看,在那个时代林长民和梁启超的理念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教育上,都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先行者。在两千余年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纲常的影响下,能说出“要做天才女儿的父亲并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分,先做到友谊的了解”这样的话实在是先进的很。将两位儿女送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深造学习,恰正合了两位父亲的心意——打造中西合璧的能为中国实业做出贡献的一双儿女。当梁思成在信中向父亲抱怨自己在学建筑之时,每天都只是做画图纸这些无用功时,任公这样回道:“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副你的理想,又觉得这几年专做呆板功夫,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便是你的学问在这时期将发生进步的特征,我听见喜欢极了。”对于儿子的苦恼和烦闷,梁任公循循善诱的启迪不禁让人感动。他对于子女的教对育子女日后的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逼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情,从兴趣出发的“趣味主义”日后也成为了梁林二人无论是生活,工作还是教育子女的时候所遵从的首要原则。






情感



提到友情,梁林二人与美国学者费正清,费慰梅两夫妇的跨越国界跨越时间的真挚情谊成为了连接整部纪录片的主线之一。正如《石头记》里紫鹃说道:“黄金万两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能结下这样无论是性灵上还是生活上都如此契合的一对伉俪挚友,无疑都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在这部纪录片中,那锁在旧红木箱子中的一封封往来于大洋两岸之间的信笺,一段段零碎的细琐的生活描述,林徽因欢蹦跳跃的艺术思维,和着梁思成沉着稳健的思想构筑,就像一曲曲亦庄亦谐,亦古朴亦灵动的交响曲反复萦绕在你的耳边。通过发黄的来往书信,生动活泼的现场照片,当事人子女的亲口叙述,仿佛你已经站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北平的那座小四合院,听到那间著名的“太太的客厅”当中发出的爽朗的笑声了。在抗战的艰难岁月里,远在美国的费正清,费慰梅夫妇为生活在贫病交加的梁林夫妇雪中送炭,为他们寄来宝贵的生活科研物资。在抗战胜利之后,二费又不遗余力的为整理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的英文校订版而辛勤努力着。最令人难忘的一幕是,当1945年抗战即将胜利之时,费正清作为美国研究远东地区专员来到重庆,见到阔别多年的挚友梁思成,饱受战争磨难的梁见到费情不能自已,紧紧握住费政情的手长达5分钟之久。我不禁揣想,这5分钟的握手是饱含了多少苦难岁月中所不能言说的深沉的热切的感情呢。此后一别,尽是永生。从此天各一方,历史的大潮将两对伉俪之间的唯一的情感维系——书信往来也一并切断。人的命运在历史的大潮之中显得多么渺小,多么悲哀。


除了和二费的真挚情谊之外,他们一生的朋友金岳霖不得不提。这个平常在人们口耳相传中曾介入梁林婚姻的林徽因的守护者,没想到竟然也名列中国第一届八十一位院士之中,这其中不乏梁思成,胡适,华罗庚,苏步青,郭沫若,马寅初,陈寅恪,冯友兰等当时国内外的学术精英。这样一位研究哲学的逻辑学家,也是梁林二人最最亲密的朋友。我不禁想,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光彩照人,充满魅力的林徽因,引得三位中国近现代史中占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男性为之倾倒,一个与其鹣鲽情深相伴一生,一个对她痴痴爱恋甚至间接为她而死去,一个为了她守护终身不婚不娶。渐渐地我明白,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传奇,在那样一个不可复制的年代,只有这样一群不可复制的时代精英才能成就这样一段传奇。时代,人物,历史皆是因果。


至于,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浪漫故事,电视剧已经给了足够的篇幅来渲染和描画。还记得《人间四月天》里周迅饰演的林徽因,当时给我留下了惊鸿一瞥的印象。可是在林徽因的学生看来,周迅的表演只能触及林徽因气质之皮毛。“真正的林先生站在你面前的时候,不施脂粉,不做打扮,穿着朴素。可就是那样一个人,站在你面前,会立即让你眼前一亮。她所到之处,总会引起一阵轰动。”现在,再回头想想为她痴迷的金岳霖,徐志摩等人,也就不再觉得奇怪,因为爱恋上这样一个女子,实在是在情理之中。徐志摩的那热烈真挚的爱情在本片中只有短短几分钟的介绍,情诗一首就可见诗人用情至深:


这颗赤裸裸的心,请收了吧/ 我的爱神/ 因为除了你更无人/ 给他温慰与生命/ 否则,你就将他磨成齑粉/ 撒入西天云/ 但他精诚的颜色/ 却永远点染你春朝的新思,秋夜的梦境/ 怜悯吧 我的爱神/


可是,这对本来在外人看来珠联璧合的才子佳人最终未能走到一起,真不知道是该为林徽因的选择感到庆幸还是为徐志摩后来的命运哀叹。二人各自的命运也真的就如诗中所诉:那一晚你我分定了方向,两人各任取个生活的模样。





学术


除却家庭背景和友情爱情的叙述,支撑这部纪录片的最重要的主线还是梁林二人奉献了毕生热血的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本来窃以为,那一个个生僻的建筑词汇术语和我这个学文科压根扯不上什么关系。然而自己实在是太过鄙陋。这不禁让我回想起当初我们院长跟我们说的那句话:学科之间总是互通的,没有一门学科是可以割裂开的。你们应该打通自己的脉络,不仅要学有专长,更要学有多长。做学问的态度,非得沉得住气,耐得住性,钻的进去,才能有所成,像我们这样火烧后屁股得过且过混学历的学生,真真是无地自容。时势造英雄,一个个举世闻名的学术精英出现在了那样一个战事连连,炮火连天的年代。著名的“西南联大”就产生于这样一个时代。1948年,正是这个历史交变的年代,中国的第一批八十一位院士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这八十一位学术文化精英无疑都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极为远大的影响。其中,梁家二兄弟思成,思永就名列其中。梁思成凭借着对于古建筑的痴迷,对祖国灿烂文明的热爱,借鉴西学之所长,扎根于本土,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考察实践,一回又一回的测绘研究,终于创中国之先河,弥补了数千年来中国建筑史的留白,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历史做出重要的贡献。    

然而,历史大潮的涌动却改变了一切。随着一场场政治运动的开展,梁林二人毕生为之奋斗的中国古建筑研究也遭到了严重的批判和破坏。古城墙作为封建帝王将相的象征,被一座座的拆毁,一座座精美实用的古建筑被斧凿损毁,被推土机推倒。梁思成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一向和政治刻意保持距离的他,却也不得不卷入其中。还记得影片中,故人这样回忆道:梁先生,他有的是一颗赤子之心,没有什么城府,只是想把眼前的学术工作做好。他是热爱这个国家的,可为什么政府却要批判他所热爱并为之倾尽心血的这片土地上的伟大建筑呢。他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当看到在运动中梁先生的对自己的学说所做的检讨的时候,你不得不感到悲哀。人的命运总是不能自主,只能被这历史的浪潮裹挟着踉跄的艰难移步。还好,林徽因在运动到来之前就已去世,否则她要遭受的折磨是可以想见的。而梁思成,年老体迈的他在文革中度过了最后六年时光。虽然片中只以一句话带过,但留给人们的是深深地哀叹和无奈。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梁林二人的学术成果在文革期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没有被损害。否则,留给人类文明史的将是一笔不可计算的巨大损失。   




结语



影片结束了,徽音的诗篇和思成的论说相互交舞着,最后湮没在画面之中,久久的回荡在心间。今夜,特撰文于此,以自勉之。



梁思成与林徽因(2010)

又名:LiangSiCheng.LinHuiYin

主演:未知

导演:胡劲草 / 

梁思成与林徽因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