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主流的欧洲文艺片灌输到神经麻木的时候,这部来自瑞士的电影竟然让我眼前一亮。
电影从一个非常简单的事件开始:一户五口之家门外相隔咫尺的乡间小道被修建成了高速公路,日益俱增的噪音和污染对本来自由温馨的家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一开始他们还有丝毫的新奇,比如猜测第一辆经过的车是什么颜色,热切地关注广播对于公路的报道,亲身记录每天经过车子的数量。
但是不久之后,夫妻俩预感中的不安渐渐地凸现出来:孩子们上学的道路被切断,刚开始还能趁着车辆稀少的时候抢跑过去,但随着车辆的增多,他们不得不爬过一条肮脏狭长的地下管道。热衷于一边晒太阳一边听音乐的大女儿不得不戴上了耳机,神经质的二女儿开始怀疑污染对健康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小儿子在二女儿不断的暗示下对皮肤的变化感到了恐惧,母亲无处晒衣服,讲电话也非得扯大嗓门才能听见,她不断地压制着内心的愤懑,终于在一次追赶穿梭在公路上的儿子时心力交瘁,几近崩溃。电影节奏在此第一次发生了变化:母亲感到了头晕,耳边汽车的噪音突然消失了,她仿佛灵魂出窍,脸色惨白,面无表情。
父亲为了缓解家人的痛苦,买来了一个大冰柜,可是一家人只能在深夜将冰柜搬越过层层的栏杆,而这时出现了一幕绝妙的事件,预示着矛盾终于进入了高潮:母亲在一旁指挥他们搬冰柜,可是明明没有车子驶来,她却产生了幻觉。这是电影节奏第二次出现明显的放慢和噪音的减弱。
在一次公路大堵车发生后,大女儿失踪了。一向貌似沉稳的父亲终于爆发了,他用武力强迫家人搬迁,逃离这个鬼地方。但是母亲却死死地不肯走,因为那是她经营了大半辈子的家!
Home的主题终于被点到了。一个极其简单的故事也开始蜕变成一部寓言:父亲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混凝土砌块,将所有门窗都堵上。噪音终于被隔绝在外,暗无天日的家安静得仿佛一间鬼屋。可是,一家人依旧感到不安,纷纷地贴紧墙壁,搜寻遗漏填补的地方。从那天开始,一家人就过起了等死的日子,终日没有阳光,没有新鲜空气,依靠冰柜里的食物度日。这时大女儿带着男朋友回来了,可是她绕着屋子转了一圈都没有找到可以进入的门洞,于是又离开了。
浑浑噩噩睡了几天的母亲终于鬼魂一样地醒了过来,用榔头敲开了堵住大门的砌块。仿佛被掩埋在废墟里的地震受难者,一家人终于被获救。在夕阳里,在烟尘喧嚣的荒野里,他们无边无际地走着。在四张充满了深不见底的绝望的脸庞中,电影也结束了。
这个寓言的象征性还是很明确的:home象征的是一个自由完整的A,而公路和汽车则是“闯入A的世界里的外在之物B”,A和B的关系是,B破坏了A得以存在的环境,但是A无法赶走B,无法改变B,就在这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困境”里,A慢慢地发生了“变异”。
但是电影的缺陷也是很明显的,既然是一部寓言,影片也有五个人物,完全可以让每一个成员担任一种特性。如果母亲象征着牢牢地固守自我宁死不走的类型,大女儿象征顺应变化而放弃home的类型,父亲是选择逃离但犹豫不决从而未遂的类型,那么另外两个孩子呢?这两个完全可以有发挥余地的角色是不是被浪费掉了?

爱巢Home(2008)

又名:边境家园

上映日期:2008-05-18(戛纳电影节) / 2008-10-29(法国)片长:98分钟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 / 奥利维埃·古尔梅 / 阿德莱德·勒鲁 / Madeleine Budd / 卡西·莫泰·克莱恩 / 

导演:乌苏拉·梅尔 / 编剧:乌苏拉·梅尔 Ursula Meier/Antoine Jaccoud/Raphaëlle Desplechin/吉尔·托兰 Gilles Taurand/Olivier Lorelle/艾丽斯·威诺古尔 Alice Winoc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