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过程中的断续影评基本在挑刺,过了两天静下来想想,其实电影还是有很多动人的细节。

男主角坐在慢悠悠的船上的时候,晃动的江南水乡景色,典型,但是依然美好,其实景色的唯美性在江南水乡俯拾即是,所以画面的美感基本是浑然天成,当然导演的构图和用光也很恰如其分,画面和氛围在很大程度上撑起了电影吧。

笛声悠扬拉开,船慢得让香港来的男主角不习惯,但这是江南小镇的基本色,缓慢悠长,终古未变一般,自然很容易激发起男主角作为编剧的感慨,包括对旧日恋人的怀念。

这里是第一处印象深刻的镜头,男主角对着镜子,酒醉与否并不可知,自言自语,悼人伤己,失态的神色,诉说的是思念或是惶惑,真是难以不感叹演员的魅力和由此带来的层次感及真实感。其实对于灵感瓶颈和城市麻木以及习惯性怀旧因子发作的主题定位很妙,但是却莫名地被导演解读和演绎得像是中年危机,虽然无可厚非,但这个略显暧昧和现代城市味道浓重的词放在千年如一日的悠缓古镇实在有些煞风景和违和感,并且直接导致了影片主要内容被演绎成俗套的古镇清纯少女爱上城市忧郁大叔的桥段,主题由此走向模糊和偏差。

接下来就是少女的芳心可可了,女主角确实清纯可人,形象气质都符合古镇少女的定位,大部分时间的清凉装束青春逼人,瘦得阳光明亮,肤色如缎,小腿如一节嫩藕,实在是蛮养眼的,这也是一直看下去都还比较舒心的原因之一吧,画面清晰唯美,音乐贴合悠扬,主角秀色可餐。

之前一直吐槽对白有欠缺,其实仔细一想只不过是女主角没有经验的台词感造成的,其实没有多突兀的台词从她口中说出来总有故作轻松或是故作深沉之感,对台词可能敏感过度了吧,总觉得让对台词中的情绪拿捏不足的演员来说对白有些不忍卒听,比较失败的是女主角还承担了部分内心独白以推动剧情的工作,独白和旁白型的叙述就更加凸显了她的经验不足和情感拿捏不定,于是听起来便充满情绪用力过当。

男主角的生病,老婆婆在此时终于有一段时间摆脱了龙套定位,而后老婆婆和男主角的默然交流也显得很自然,还有一丝暖意。

女主角的两次“我们来做个游戏吧”都很好,天真可爱并且清新,荷花丛中的场景实在美,低头弄莲子的联想以及充满希望的结果都很为剧情氛围加分。然后是喝酒给编剧男主角带来灵感,不论是哄小孩子般的心态或是古镇的自然闲适景致真的给男主角带来了灵感,都实在是美丽绝伦的一段。

第二次游戏是重点,实在是难忘男主角不动声色的勾起一抹笑意,然后果断地喝下了那碗平定女主角惶恐的酒,迷人得可以,动作节奏拿捏得太好,无话可说只剩下花痴了。

——“你会忘记我和这里吗?”没有回答,微笑,瞬即喝下那个游戏的赌注,某种心甘情愿的妥协,尽管并非什么惊世骇俗的剧情设置,但演员的演绎下,绝对是极其迷人的细节桥段。(词穷的我也只能想起迷人这个词,事实上,看全片时,对着男主角的潇洒满脑子也只剩这个词。。。)

于是女主角还有一次顽皮的小游戏,装作导演和男主角面对面“打电话”,其实是借助这个傻气的小举动问出所思所想,“我只是遇到了一个女孩”,遇到,并非爱上,这里的处理依然很好,其实以男主角来古镇的心态对女主角的感情绝对不该是爱,游戏结束,宠溺而无可奈何地推下少女的小脑袋,少女羞涩的笑,这时还是很好的。

离别前夜的放灯,本也是古镇的古老而唯美举动,不知道是《情书》的影响过于深刻,还是久别或是对死去的恋人已经再没有别的话可以说,女孩竟然对飘走的半红色天灯喊出了“你好吗”“他很好”这样令人大跌眼镜的句子,其实就影片体现而言,男主角对旧时恋人的情感其实全然没有如此深重,或是电影表达和交代不足?其实觉得男主角完全是出于一种对自我和旧日的伤怀记忆和走出已经平凡麻木的城市生活的淡然情结,并非始终对恋人念念不忘,他在意的,也只是恋人是否守约,是否记得约定,已经是否幸福,完全不是可以对已知死去的恋人喊出“你好吗”来担忧对方在天国情境的情深意重。而从女主角口中喊出就更为可笑,她并非男主角此时的恋人,完全没有资格喊出这对其旧日恋人的安抚及承诺般的话语,如果年轻的导演仅仅是为了像情书致敬或是情书的情结浓重到必须一用此经典桥段,实在是有些东施效颦的多余了。

然而,此处毕竟还是诞生了影片最经典而动人的台词,在男主角心里默默诉说的,那句淡淡的,含着温柔笑意和即将夺眶而出的眼泪的:“谢谢你,还记得。”因为这句话我们可以解读出所有男主角的情绪和爱意,所有不舍和释怀,突然变得云淡风轻,突然变成温柔的感伤和苦楚过后残存的感谢。一句太好的台词。

到这里,其实依然可以将一切情感关系处理成少女懵懂地情窦初开,和中年男子邂逅了旧时恋人般的少女内心生发的一丝感怀和念旧,以及对女孩的怜爱,清淡似无的情感。可是莫名女孩就变成了想要留下男主角,仿佛深爱般的关系,念念不忘可以,留下纪念的物品可以,但后来追车等桥段实在是落入俗套,并且将朦胧的感情做重处理,反而少了美感和余韵。念念不忘,余生怀念,完全可以处理成郭襄对杨过般的感情,纵使心心念念,依然是清淡朦胧不求打扰的,即使男主角此时身旁并无爱人,但古镇的少女也应是为男主角十年守约的痴心动容而爱上对方,这样她便不会允许自己打扰男主角的回忆,即使想要给予对方安慰也不应如此用力,如此非留下对方不可一般,说白了依然是导演处理的问题,或是剧本本身的问题。

虽然最终的结局在大气优美而略带伤感的音乐中依然很令人动容,对男主角归来的交代也算不落俗套且别具情趣,但不得不说结局又牵扯到了更严重的主题偏离问题。

作为一篇命题作文,主题本应是致敬昆曲,以及游子思乡情怀,城市生活的俗套和城市人对此的厌倦,对古镇宁静的向往,灵感枯竭的编剧回归平淡自然的世界寻求重燃灵感源泉,以及老人的守望,男主角十年的约定以及旧日恋人是否守约的猜想,再关联到电影题目,即是那一支来历莫名的古笛为重要道具和意象,牵连剧情穿针引线。

如果主题为上述且表达明确,老婆婆在此剧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因昆曲与恋人结缘,后因昆曲一生苦难却始终坚持其所热爱的昆曲,阻止孙女学习昆曲,一生沉默守望恋人的归来,能够做的文章绝对不是一点半点,结果却在电影中沦为男女主角大叔配少女的爱情摆设,昆曲自然在影片中被淡化了其地位。

而作为联系起男主角和老婆婆的纽带,男主角的旧日恋人的爷爷即是老婆婆一生守望的爱人,如此微妙而轮回般的尘世牵系本来也大有趣味,也被简单处理成一句好巧哦即可以一笔带过的连接剧情的工具,尤其,揭开悬念的方式是男主角看到旧照片,平常一些的处理无可厚非,但交代老婆婆的过往又变成了从女主角年轻生涩而毫无韵致的念白中流淌而出,完全失却了这一段往事本应有的厚重力度,而且作为全片的最大悬念也太过令人轻易猜中,揭露的过程也太过平淡,缺少本应爆发的情绪点。相同的还有揭露男主角的旧日恋人已然逝去的这个悬念,过渡依然平淡而缺乏震撼力,再次一提男主角的演技,如果不是男主角握着那张薄薄信纸几次欲展开的挣扎落泪一段表演太过精准真实,这一段也必定会流于无味,但经男主角的演绎几乎有感同身受的酸楚思念,只能说演员再次拯救了影片。

但主题在这两个重要悬念中毕竟还是流失了不少,令电影的魂有一定程度的残缺。看看影片定位:爱情,其实本不该是这个定位的吧,作为致敬昆曲的影片,昆曲绝不应该只是充当走过场的角色,它本应牢牢嵌入故事的脉络,嵌入角色们所有的感情走向的。

总体而言,推进故事和切换回忆的方式都缺乏变化,对一切的交代过于清楚,在许多必要的段落缺乏留白及一定的控制力,对故事叙述的把控能力看得出欠缺。虽然许多美丽的细节支撑起了电影一定的韵味,然而总给人这样的感受:韵味其实都来自于昆曲,古镇,江南水乡这几项元素的组合结果,以及男主角实在太丰富的积淀和表演中透出的魅力,当这些结合起来的时候,它们本身便能碰撞出颇值得玩味的火花,颇值得咀嚼的韵致,而这些,与故事本身的设定和导演、剧本仿佛都并无关联,似乎不经意的神来之笔,也只是来自于上述元素组合的天成美好。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主观感受。

结尾很美好,女主角隐忍而颇有张力和遐想余地的表演十分到位,暖意流淌。只是导演本应该交代得更清楚的,男主角归来的理由——我相信导演一定不是把理由设置为男女主角的爱情之类的,但影片透出的线索又仿佛真的只是这样,一切显得错乱。理由本应该极其丰富而多层次,关于男主角感于旧恋人与老婆婆的微妙牵连和报偿心理,关于老婆婆的一生等待守望,关于昆曲的丰富魅力,关于对古镇和精神家园的向往,关于那支古笛,关于守约和失约,关于灵感和生活,关于铭记和释怀,有太多可以被表达和隐含的内容,导演忘记了倾诉和表达,但庆幸的是我们还可以从男主角的表演中,读到那份缺失的意味深长。

最后,因为卡奇社的《游园惊梦》而发现这部电影的我还是要称许颗粒的歌词,牡丹亭的直接套用和夹杂的歌词浑然一体,歌词中的开阔意境和所有耐人寻味的妙句,都可以为电影做出韵味上的补充。

虽然缺陷明显,但作为导演处女作,作为难得的与昆曲关联甚大的电影,它依然美丽迷人,它灵动唯美的细节们依然可以使人在看后忘却台词和主题的不如人意,它明显的暖意依然可以使人暂且抛离烦忧,仿佛隔绝尘世般,回到我们远离了很久的,古典而芬芳的传统天地。

笛声何处(2007)

又名:A Promise

片长:90分钟

主演:谢君豪/殷硕

导演:崔轶编剧:王策/刘晨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