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是一群人的寂寞
  文/老丁
  
  五一到了,国内大大小小的音乐节迷笛、热波、草莓纷纷上马,乍一看还颇为热闹,至少在小范围一下子还难以取舍,因为总共就那么几支拿得出手的乐队,或是放大的草台班子,或是有官方背景的集体挥霍。用著名乐评人孙孟晋先生的话说,“中国目前百分之80以上的音乐节,至多是办到室外的音乐会而已。如果你看过这样一个音乐节,到处都是表演舞台,到处都是提供展示音乐的帐篷,到处都是枕着幻想面朝阳光的草地,到处都是音响效果出众的音乐回声,那么你会感叹我们还很落后”——没错,他说的正是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
  
  摇滚乐的耶路撒冷
  
  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成为绝响,再怎么招魂都无法复活了。可就是在1970年的英国,一个农场主迈克尔·伊维斯在看到齐柏林飞艇的演出之后,邀请了当时当红的T Rex乐队主唱Marc Bolan到自己的沃西农庄举办了第一场小型音乐会,当时的门票仅为1英镑(并附送自产新鲜牛奶)并迎来了1500名参与者。由于同时参加音乐节的60头奶牛没有被踩死,迈克尔·伊维斯便开始在第二年正式举办“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因为那时候嬉皮仍在盛行,也被誉为“英国的伍德斯托克”。
  到今年已经整整四十年的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已经从一个小牧场蜕变成为当下全球最大的露天音乐盛典,每年都有近二十万人参加(2009年有19万)。在三天马拉松式、超过450的项音乐表演里,闻名全球的顶尖乐队音乐人包括Radiohead、Blur、Oasis、Pulp、The Verve、Coldplay、Kings Of Leon、Franz Ferdinand、Prodigy以及Paul McCartney、Leonard Cohen、David Bowie、PJ Harvey、Jeff Buckley、Bjork、Bruce Springsteen、Jay-Z、Peter Doherty、Lady GaGa等不同世代的摇滚音乐偶像都曾经在舞台上挥汗如雨。
  因为传说中耶稣曾经光顾这里并且是圣杯最后的埋葬地点,所以这里已经理所当然成为“摇滚乐的耶路撒冷”,但其实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不仅有摇滚乐,还有爵士乐、民谣、电子乐以及舞曲,除了音乐还有舞蹈、喜剧、马戏以及其它表演方式,除了表演还有草原、蓝天、绿地、帐篷以及雨水和泥浆,除了大自然还有凯特·摩丝这样超模大美女每年都会光顾。就像创始人迈克尔·伊维斯所说的:“人们渴望在这里过上几天返璞归真的生活,顺便听听音乐。”
  
  U2领衔40周年庆典
  
  今年的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定在6月23~27日,网站和热线开始接受订票后5分钟后瘫痪,根据BBC事先的预测,有约50万人期望参加今年的40周年庆典。阵容上除了摇滚班霸U2,还有资深灵魂歌手Stevie Wonder、乡村教父Willie Nelson、嘻哈天王Snoop Dogg以及新生代舞台之王Muse乐队。另外Vampire Weekend、Scissor Sisters、Pet Shop Boys、Paloma Faith、The Flaming Lips、Faithless等乐队和Norah Jones、Shakira、前枪花乐队吉他手Slash等都会出现。喜欢独立音乐的乐迷会在各色小舞台上看到Hot Chip、Editors、LCD Soundsystem、The xx、Gang of Four、The Big Pink以及足够眼花缭乱的DJ表演和电子音乐专场。
  在格拉斯顿伯里30周年的时候,擅长拍摄摇滚乐MV和传记片的Julien Temple曾为音乐节拍摄过一个纪录片《Glastonbury》(一般译为:摇滚世代),用镜头捕捉了数十万观众狂欢的惊人画面,除了热闹丰盛的影像音乐,更呈现了音乐节本身与裸体解放、嗑药文化、集体朝拜、青年骚动、自由幻觉之间的关系。当近二十万的歌迷聚集一起的时候,音乐节就超越了音乐;而当一个音乐节能够有40岁的高龄(其中因各种原因有过停办和消沉),它同时也就超越了商业而成为一种群体和文化标志。
  再用创办人迈克尔·伊维斯的话说:“住帐篷、躺草地、听摇滚、玩泥巴,这些都是新嬉皮远离城市喧嚣的方式。音乐节不仅倡导和平、绿色,还具有中世纪风韵,这大概也是我们比伍德斯托克活得长的原因。”当伍德斯托克已成往事,好在还有格拉斯顿伯里,维护和彰显着着摇滚乐的尊严;当嬉皮的光环渐次褪去的时候,好在还有格拉斯顿伯里,可以享受个体孤独淤积成群体碰撞的肆无忌惮。

摇滚世代Glastonbury(2006)

又名: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

上映日期:2006-04-14

主演:比约克 / 大卫·鲍伊 / 詹姆斯·布朗 / 尼克·凯夫 / 比利·布拉格 / 乔·斯特拉莫 / 

导演:朱利安·邓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