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主竞赛上,有两部采用黑白单色制作的电影,一个叫《盛夏》,一个叫《冷战》。
  《盛夏》的故事发生在1980年代,其实也正是冷战末期;《冷战》则从1949年讲起,彼时柏林墙还未建成。尽管历史题材,二者都比较回避宏大叙事,侧重描写浪漫而酸涩的爱情。
  更巧的是,这两部片子还都把音乐作为重要元素,《盛夏》用摇滚,《冷战》用民歌。片中都既表现严肃的官方看台,也有与之对应,自由的私人表演。巧合地相应成趣,一头一尾,两部电影在中间括进那飘摇激荡的小半个世纪。

  《盛夏》是音乐人传记片,讲的是前苏联摇滚教父维克多·崔成名前的遭遇。在列宁格勒,他遇到音乐偶像Zoopark乐队麦克及其妻子娜塔莎。他们欣赏他的才华,与他一同生活,帮助他寻找演出机会。
  片中只出现first name或昵称的其他配角,也都参照当时有名的音乐人。影片以颇为生活流的笔调,表现这群反叛的年轻人在当时的高压环境下,如何寻找和实现自己的艺术。
  而《冷战》中的乐团,同样有现实原型,叫做“马佐夫舍(Mazowsze)”,源于波兰地名。正如片中一样,乐团成立于1949年,至今依然存在。主要演出民歌合唱,在电影故事时代里歌颂斯大林,支持社会主义阵营,有点像是《芳华》里的文工团。
  音乐家维克多(和《盛夏》主角音译又一次碰巧重合)来到乡间收集音乐素材,为乐团遴选年轻歌手。女孩祖拉与众不同的个性给他留下印象,两人坠入爱河。乐团四处巡演,从柏林、巴黎、南斯拉夫,最后复归波兰。二人也因为选择了不同道路,随之漂泊、分离、重聚,纠葛的情感反反复复。
  《盛夏》里追求自由表达的年轻人,想要反叛的其实就是类似《冷战》传递官方意旨的演出形式。《冷战》的冲撞则在内部,维克多的热情和向往一直是爵士乐,而爵士乐在东边当时是被禁止的。他选择逃离,也就造成自己后半生的颠沛流离,和祖拉聚少离多。
  是音乐成就爱人的相遇相知,也是音乐使爱情支离破碎。音乐是宣传工具,也是个人追求,在这两部电影里,自然代表着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政治观念左右着音乐,再摇摆着爱情。两部电影其实传达了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不那样唱?不那样演吗?

  《盛夏》的回答要乐观得多,维克多、麦克、娜塔莎三人的关系,若有似无,收放自如,似乎《朱尔与吉姆》或《戏梦巴黎》最初的情爱同盟,躲进小楼成一统,建立属于自己的乌托邦。故事地点始终在列宁格勒,西边迷人的一切存在于想象,披头士和黑色安息日可以混为一谈。即使现实窘迫,远方依然浪漫。
  而《冷战》从1949年写到1964年,历史景片不断更换,角色也随事件发生的地点,拥有不同身份地位,产生不同的心境。祖拉要去巴黎,必须嫁给西方人,才能合法离开波兰。维克多因为经历问题,想追随祖拉回波兰,就要被逮捕和审判。两位角色在东西方之间穿梭往返,却找不到真正的容身之所。
  在《冷战》尾声,祖拉平静地对维克多说了一句再明显不过的双关语:“到那一边去吧。”《盛夏》的角色们,热情地遥望着那一边,拥抱那一边的事物。但那一边就更好吗?那边真的欢迎我们吗?在那边看,会不会觉得这边更好?
  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冷战》的导演,生于华沙,14岁就离开故乡波兰。最初在英国学习,拍纪录片,后来又转向剧情片导演。2013年,帕夫利科夫斯基回到波兰,拍出《修女艾达》,那是他首次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国家。影片代表波兰参加奥斯卡外语片角逐,最终获奖胜出。
  在《修女艾达》上一部,是2011年的《巴黎五区的女人》,由伊桑·霍克和克里斯汀·斯科特·托马斯主演。谈起那部电影,帕夫利科夫斯基说:“它是个奇怪的怪物,它没有文化身份:一部法国电影,却是美国、英国、法国演员,又是波兰导演。”也是这样的混乱和困惑,坚定了他回归祖国拍摄《修女艾达》以至《冷战》的决心。
  帕夫利科夫斯基归国后的两部电影,都是在探讨身份问题。《修女艾达》讲述年轻修女安娜,在起誓前寻访在世的唯一亲人姑姑旺达,得知自己其实是犹太人,真名叫做艾达,于是她开始寻觅那段家族被屠杀历史。
  相似地,《冷战》主角原型即来自导演的家庭,片尾字幕写道:“献给我的父母”。不同的是,剧本和影像不再如《修女艾达》一般代入缝合,观众与角色显得更为疏离。视角切换,导演通过诉说上一辈经历,在个体与体制、历史与今日之间,探寻存在的位置。
  《盛夏》选择时代符号人物,似乎也有着类似的乡愁。那乡愁既是空间的,也是时间的。电影尾声,娜塔莎看着台上维克多·崔的表演,眼中闪烁光芒。对西方自由世界的畅想,对理想崩腾年代的眷恋,仿佛都写在这双深情凝望的眼中。
  故事里的两位男主角都是英年早逝,维克多·崔于1990年去世,麦克·诺门科于1991年去世。80年代的夏天,是他们生命最后的盛放,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故去。落幕时,电影同样打出一行字幕:“谨以此片献给我爱的人”。
  但历史真的已经过去,人们真的迎来和解吗?因涉嫌挪用公款名义而被捕,《盛夏》的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被限制自由,缺席戛纳电影节现场,至今仍在为自己做无罪辩护。现实和电影也许不同,不应揣测互文,但“该怎么唱?”“去哪一边?”的设问实在还不过时。

  尽管都是黑白片,《盛夏》用的是2.76:1比例,最宽的银幕比例,因此画面有着充足的可供调度空间,摄影机不断游走,如同角色的躁动状态,还加入了几段MV段落,使用涂鸦、分屏等技巧。《冷战》则延续《修女艾达》采用1.33:1比例,以固定镜头为主,偏向静态摄影画作,具有复古气质,亦区别于现实主义,突出形式氛围。
  《盛夏》在热情张扬的影像里,询唤逝去的灵魂;《冷战》用沉静内敛的姿态,复生炙热的生命。一个潇洒,一个优雅,同样深情。二十世纪的后半页,从华灯初上,到宴会散场,总有人会在黑夜里醒来。

冷战Zimna wojna(2018)

又名:冷战恋曲(港) / 没有烟硝的爱情(台) / Cold War

上映日期:2018-05-10(戛纳电影节) / 2018-06-08(波兰)片长:88分钟

主演:乔安娜·库里格 Joanna Kulig/托马斯·科特 Tomasz Kot/波利斯·席克 Borys Szyc/阿伽塔·库莱沙 Agata Kulesza/塞德里克·康 Cédric Kahn/让娜·巴利巴尔 Jeanne Balibar/亚当·费仁希 Adam Ferency/亚当·沃诺维茨 Adam Woronowicz/亚当·斯齐斯科斯基 Adam Szyszkowski

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Pawel Pawlikowski编剧:雅努什·格沃瓦茨基 Janusz Glowacki/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Pawel Pawlikowski

冷战相关影评

大帅
🐘
🐘 •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