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部电影,在国内的解读充满争议。有的人说是什么“PPT电影”,有的人又说不是。其中有两名豆瓣资深“电影理论学者”的论战还是很有意思的。这两名不约而同都是法国电影理论家德勒兹的粉丝。
其中一位是武汉的Teorema。在他的影评中,他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PPT电影”。他认为“现代电影通过主动制造‘断裂’,达到间离效果,完成对(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的超越,以摆脱观众对电影的梦幻沉浸式依赖,” 所以一部好的现代电影需要通过 “不同手段完成影像裂缝的填补:动作的衔接、画外空间的营造、情感(心理空间)的建构。” 那在这部电影中,他认为这些不同层面上得裂缝没有得到及时的填补,导致电影的节奏感失常,有兴趣可以读其撰写的《冷战:未经填补的影像裂缝》。另外一位是把噗(已收了其创作的《空间—影像》一书,在以后如果教电影理论课,甚至德勒兹的时候,可以作为补充材料拜读),他强调电影中的音乐。他认为“ 电影中的音乐提供了一种时间厚度。作为一种时间运动,声音在空间中能催化出立体的体验效果。” 他认为“摄影机的微型运动、浅景深、音乐和歌声,还有历史时空” 构成了一种影像的“深度”。另外,他认为“《冷战》里有可以体验的情境。我想原因是这些动作并非接续要创造出蒙太奇式的意义,不如说它们改变了爱情的进程,乃是一个个事件,留下了需要想象去填补的间部空间,这成为影片的另一种隐性空间。” 有兴趣,也可以去读把噗撰写的《《冷战》为什么不是“PPT电影”?》
搞电影批评的人都有一种形式主义的信仰,有一种对电影作为 “某种绝对的艺术” 的追求。这些人往往喜欢大卫波德维尔与德勒兹,认为这些东西作为某种至上的,具有普遍性的坐标轴,引导我们观察历史上的以及当下电影的形式。这些范式没有什么理论错误,但是在我这个看电影老是从中观察历史的某位不知名的天天坑在档案馆,图书馆的,读的书也都是什么Jean Louis-Comolli,Douglas Gomery还有各路“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大神的某位三流电影历史学者或者电影文化学者。在我看来,德勒兹和波德维尔的专著或许都有背后的语境,这些语境值得更具体地深思。而我看电影,总是觉得某种创作的语境是很重要的,它不仅涉及创作者的个人史语境,还涉及电影传播的一种宏观的全球范围或者微观的具有当地性的语境。当然我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没有历史主义或者语境主义这两个词(豆瓣告诉我有,谢谢豆瓣)。不过,意识形态先于形式,在我看来就跟萨特那句 “存在先于本质” 一样是我内心的真理,我也希望慢慢读书,构建我自己对于电影和历史以及社会之间的网。然而对于我这套批判的模式还没成熟前,躺平任嘲~躺平任嘲~
要说语境,我在维基上找到导演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的一个简短的介绍。它的童年和青春三个词就被概括了,a permanent exile (一位永久的流放者)。在他14岁的时候,也就是1971年,波兰1970年十二月爆发大规模罢工(该罢工引发了全国物价难以控制的持续攀升)的转年,他与他的母亲做了一件与片中相似的事情,逃出了波兰国境,流浪于意大利,德国等地,最后他在英国安家落户,就读牛津大学,并且在牛津的Oxford Brookes 大学当了一个老师,之后也曾在英国的国立电影学校任教。他个人的经历,或许也印证了在电影的结束之后,他用一句话所概括的这部电影对于他本人的意义:献给我的父母。当然如果要在深入解读一下,或许献给自己在父母的带领下,流放于祖国之外的那段四十年前记忆深处深藏的,但只剩下些许瞬间的少年和青春。
这也说明了这部影片拥有某种美学的断裂和破碎。然而它在利用尽可能最佳的形式去重组破碎的空间与 时间,去释放美好的爱情。
影片开始于一个缓慢的摇镜头,我们看见的是一些乡间音乐家的脸庞和双眸。他们唱着农夫的民谣,最后摇到了一个无知的少年,它或许在望着这些音乐家的演奏,或许在这里,还有一些人在做着这个乡间小孩完全没见过的事情。
在这段开场唯一出现的镜头运动之后,就出现了“冷战”的标题,我相信大部分观众,如果知道这部电影是来自波兰的话,一个自然的反应必定是这绝对是讲冷战下社会主义时期的波兰。在影片第一个波兰的章节里,故事开始于一种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创作形式。我们看到我们的主人公是名音乐家,而他抱着巨大的多路录音机,拿着话筒,在波兰的乡间地头去纪录这些“民间”的声音。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子孙,我们知道他做的事情是采风,在他身旁还有应属于“干部”级别的国家剧团的团长,还有舞蹈家,但同时或许也是他当时的妻子。不得不说,采风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主义国家独有的一种集体主义的创作素材的收集方式。资本主义国家可能也有采风,但是它的实践方式都是以个人的意愿为中心的,不会有一个代表国家机器意识形态层面的管理者去监督。在社会主义国家,艺术家们可能只算是为国家服务的一种工具,他们没有创作的自主性。而个人/国家的分歧和矛盾或许是艺术家想要逃离波兰国土的一种解释,它约束了艺术家,不仅在艺术创作层面的,或许也是一种体制上的。
我们在波兰的片段中,几乎见不到太多的镜头运动,除了演员们,当然以及这位音乐家新欢Zula排练时的舞姿时,创作者用一些微小的镜头运动去展现某种舞蹈的美丽。然而在这种展现中,观众被拖入到一种波兰民族文化的舞台。我们看到了艺术家们从民间收集来的素材被重新改编,由这些专业的受过训练的演员进行表演。这种演出对于我们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来说或许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场景。我们熟悉的是这种Socialist sense (社会主义感官),然而陌生的却是波兰特有的当地文化:它是马佐夫舍民间歌舞团,演员们跳的舞是波伏尔涅克舞,等等。然而在社会主义热衷于互通友谊的跨国网络中,五十年代,这个舞蹈团曾经多次造访社会主义中国,与中国人民也结下过不俗的情谊。
而影片所表现的时间,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一个社会转型重要的历史时刻。在音乐家选择从柏林逃离到法国的时候,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1953年。如果最近看过一个英国的喜剧片《斯大林之死》,或许你有所耳闻,这个年份就是斯大林去世的那一年。在这个节点之前,社会主义国家将斯大林作为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共同楷模和共同领袖,社会主义国家常常组织青年节这样的活动,将艺术家们聚集在一起。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在50年代初,如同苏联大陆外围的群岛,众星捧月般。艺术家们唱着国际歌或者苏联民歌,以称颂苏联老大哥和社会主义的光辉。这或许就是最纯粹的Socialist Sense, 在它即将走下坡路之际的顶峰前最后的喘息。这也是影片的波兰段落给我们带来的讯息,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下对人心的制约和环境的严肃,为了还原创作者回忆中的那片波兰的现实,这段片段也只有在展现演员的舞姿和音乐家的钢琴演奏时会有镜头运动,而在其他展现社会现实的时候,镜头运动都是难以寻觅的。
随着波兰民族从斯大林主义的桎梏解脱出来,走向格莫尔卡作为国家领导人之后的去斯大林的解冻。波兰虽然仍然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周旋于与西欧诸国的角力,但它逐渐与西方世界接轨。男主人公的流放在那么一个时刻也有些生不逢时。影片没有给予过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描述,淡化了一个平庸的对历史事件的铺陈,甚至将重要的时间点一一遮蔽。创作者或许也不希望将个人作为嵌套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的一个agent,去延展出一个线性的历史。在这里,历史只是一种个人的存在。创作者设置的是,一个人在时代变迁中的那些更像是记忆中瞬间的人生足迹与情爱琐事。音乐家在逃离波兰后,选择了巴黎这座城,这座属于艺术家的城市。Zula在社会的解冻下,可以自由得来访巴黎,与自己喜欢的人一同生活。当影像走入巴黎的大街小巷,电影的运动镜头增多了。或许因为巴黎是一个适合flaneur的城市,男主人公和爱人之间在巴黎城的穿梭被摄影机紧密得跟踪。当男主人公与爱人相拥而舞,摇曳的镜头让我们回到了20世纪50年代法国新浪潮早期所展现的巴黎,我们能在男女的漫步和相拥中,找寻到那么一点戈达尔《气喘吁吁》的影子。而再一次,当Zula在L‘eclipse的酒吧里用忧郁的音色再次唱起波兰充满爱意的民谣《Dwa Serduszka Cztery Oczy》,贴身的特写和360度的摇镜头让我们感受到Zula是瓦尔达黑白影像下那悲挽歌唱的Cleo。一首歌曲的诠释方式,逃离了波兰的民间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民族主义的本地语境,成为一种更通感的巴黎摩登下的痴情蓝调。影像和音乐跨越了意识形态和国家的分界,跟随着流放于异国他乡的迁徙者,共同再现他们一种即时的环境和体验。
这部电影最有机的地方,在于创作者知道在什么样的空间,在什么样的情境去选择最合适的视觉表现方式。但这种语境主义下的成功或许在其他人看来是形式主义的不成功。即使这样,我绝对不会同意冷战是一部“PPT电影”,当然我不会承认它在形式上是统一的。我想说的是,它的那些形式上的断裂和破碎,或许映衬了一个流放者不断迁徙下被迫体验到的断裂和破碎。在疯狂的冷战语境里,男主人公的身世被历史戏剧性的变化,裹进了一种不可控的状态。然而在那种人们无情得被国界,被意识形态异化的时代,在爱情的体验和对身份的认同都被撕得四分五裂的时代里,这部电影仍然告诉我们,爱成为了这个世界最珍贵的力量,它能消解时间与空间的离散,成为一种神圣的永恒。

冷战Zimna wojna(2018)

又名:冷战恋曲(港) / 没有烟硝的爱情(台) / Cold War

上映日期:2018-05-10(戛纳电影节) / 2018-06-08(波兰)片长:88分钟

主演:乔安娜·库里格 Joanna Kulig/托马斯·科特 Tomasz Kot/波利斯·席克 Borys Szyc/阿伽塔·库莱沙 Agata Kulesza/塞德里克·康 Cédric Kahn/让娜·巴利巴尔 Jeanne Balibar/亚当·费仁希 Adam Ferency/亚当·沃诺维茨 Adam Woronowicz/亚当·斯齐斯科斯基 Adam Szyszkowski

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 Pawel Pawlikowski编剧:雅努什·格沃瓦茨基 Janusz Glowacki/帕维乌·帕夫利科夫斯基 Pawel Pawlikowski

冷战相关影评

大帅
🐘
🐘 •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