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涨价的第一天去看蒋能杰的纪录片《初》,他说这是留守儿童系列的终结。其实吸引我的是片名,我的初中,初三是美好大于其它的时光,而这篇发在空间的文章页因为陷入回忆,与纪录片想传达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相距甚远。
其实理性想来,我的初中也并非美好地无可挑剔,两个人住一个床铺、三个人坐两个座位的课桌、分普通和重点班甚至有品性不太好的老师、应试……但回忆总是美好的:我记得穿着妈妈做的绣花鞋,走半个小时的路上学,而路边大片大片的麦田,夏季是成熟的麦香,秋季的玉米秸秆散发着阳光的味道……
——写在前面

“……我在高中三年里,度过的没有存在感的时光和莫名的恶意是你们想象不到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感受到的都是深深的孤单……”这是前几天在国图看书,翻看一本杂志看到的一段文字,读到的一瞬间觉得终于有词语和句子来形容高中三年了。但对我而言,初中以及初三是与美好挂钩的时光,起码是美好大于其它反义词。
今天去看蒋能杰的独立纪录片《初三》,和《村小的孩子》相比,感慨没那么多,总是有些杂乱的思绪想说一说。
一直很庆幸,遇上了李老师这个班主任,数学老师,整整三年,一一班,八一班,九一班。从初三那一年开始九年义务教育开始在我所在的地方真正实践,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初中开始称为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即使我们这一批学生都没有读过六年级。

后来听说,当时20几岁的李老师是因为家庭条件没有大学深造,因此有些埋怨父母。我想,他在我们的乡镇中学教书,大概像现在刚刚工作不久的我(们)一样,不是那么甘心,甚至迷茫吧。也许就像《初三》纪录片里面那位英语老师,李老师也是有教学理想的,所以我感受到的也不同。


可能很难想象,数学老师操心最多的是英语。初二那年,2005年,每天早自习后抽查我们背诵英语课文,隐约记得第一篇是关于网络,第二篇关于钢琴天才,现在知道那个人名字是李云迪,第三篇关于一个博物馆。后来,让默写单词,不通过就把名字写到后黑板“公示”,tonight,battery,这两个单词印象最深。
英语老师的名字是种德中,初一代过几节历史课,一个幽默的人,直到现在许多英文基础的语法还是会想起他教的顺口溜。他有一次“莫名其妙”依次把好几个同学一起叫到教室外,对我说的是,我总觉得你是个很特别的女生,将来一定很有出息。大概是这个意思吧,我当时的回应是,老师,你这是鼓励我们的吧,这话肯定跟他们几个都说过了!他说,我说的是真话。

他给我们看过自己上学时候的笔记,给我们讲过自己卖春联赚钱,回家给女儿买个猪蹄吃的经历。毕业后,再不曾遇见。不知道,老师可好,老师的女儿又如何,他那个同样是老师,教我们政治的妹妹又如何?
好像当时的校长依然是现在的校长,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学校领导检查作业,语文老师将我们的作文放在班级最上面,他为我写的一篇评论禁止春游的几百字文章批了一个“good”。可是我是怎么无缘无故写哪篇文章的呢?也许是老师说这周的作文你们随意写点什么吧。这是感觉当时“自由”的一个佐证。
………………………………………………………………………………
以下是以前写的话:

冬日里,下课时,女生们搬着长凳到教室外面的走廊里,向阳而坐。那几年,通天还会飘着鹅毛大雪,“走在校园的小路上留下脚印一串串”。雾气蒙蒙的操场,156厘米的个子走过去,仿佛穿越好多未来的时光。水井,水井旁边的菠菜,以及水井旁边的砖石,清清白白。晚自习的教室,灯火通明,化学题,物理题,两班的学生来去自由,讨论问题,这种自由与开放是后来想象中的大学的模样。

前黑板右上角的表扬,后黑板的英语题,撒过水充满土腥的教室,还有那棵法国梧桐树上的风……后来所说的栀子花开,匆匆那年,仰望45度,总觉得那时才算。
时间如梭,光阴似箭,我开始明白每个人理所当然的转变,那么愿你得偿所愿,心想事成。我也是。
……………………………………………………………………………


蒋能杰说,很多镜头拍到了,出于对孩子的保护或者校方的压力,删除了,并未在成片中呈现。我想,如他的纪录片无法记录湖南某个初中的实际情况,任我用多少文字,也无法还原我的初三或那三年吧,关键还原了又如何?
“带不走的,留不下的,让大雨侵蚀吧。带不走的,留不下的,我全都交付TA”,希望是最后一次纪念。
感性起起来每片叶子、每缕阳光都伤感起来,生活需要柔软,但这并不意味着从过去汲取温暖吧。我开始明白每个人的理所当然,那么,愿你得偿所愿,心想事成。
2014年12月28日,北京地铁2元票价终结。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愿在尘世获得幸福。

初三(2014)

又名:The Ninth Grade

片长:69分钟

主演:向永红/范清华/何丽红

导演:蒋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