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世界向我们打开的窗户。我们通过这扇窗接触到更多的人。但这些人都是符码化的。所以我们可以对他们任意择取和肆意杀戮/删除。网络是匿名的,网络体验尽管有着情感的真实性,但是实践却每每是虚拟的,网络交往是情感主体掌控的符码的交往。
我们尊重实体人的情感,因为那是属人的情感,但是在网络交往游戏中我们有时区分不开那是实体人的情感还是符码的情感,尽管符码是实体人的符码,协载实体人情感。片中的小人始终没有长大,我觉得一则可以暗示情感的幼稚性,二则可以暗示交往游戏的幼稚性。
小人在容器中长大使我们想到容器人和缸中之脑。由于媒介化生存带来的交往失真,容器人很难和另一个容器人形成令自己满意的亲密关系,于是在新鲜感过后他只能懊恼然而简易地将其驱逐,寻找另一个满足他需要的虚拟主体。反复如此带来的不是孤独感的减少,而是孤独感的增加。
缸中之脑说的是我们是无法通过感知认识世界的。或许我们当下的所有感觉,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动觉、时空感都是由一个疯狂的科学家创造的。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躯体,只有一个大脑泡在器皿中,正在接受各种刺激。然而人是有自我意识的,但如果电脑是人的中枢系统的延伸,我们的确像是自己的疯狂科学家,我们疯狂体验和嫁接别人的体验。我们疯狂摆弄自己的中枢神经系统就像疯狂刺激自己快感神经的小白鼠。其他的虚拟情感主体只是我们的实验工具,可以随便扔弃。我们的享乐主义价值观,使我们不需要对任何别人负责任,所以也不被任何别人负责任,孤独就永恒了。
由于那是符码化的人,和我们这个实体相比,他们当然是次要的围绕我这个中心的。我索取爱,却得不到爱。我的感情获得缺乏造成了我的感情付出的缺乏,其结果是我失去了爱的能力。我像一个冷冰冰的铁炉人,每天关注的是有没有人点击我的空间,对我作出反应。如果长时间不理我,我就要把他删除。因为我可以做到,既然他令我不开心。



参考:

*“容器人”概念是由另一位日本学者中野牧提出来的。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而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

宅Killing Time at Home(2003)

又名:在家的杀戮时光

上映日期:2003-10-03(英国)

主演:未知

导演:Neil Coslett编剧:Neil Coslett

宅相关影评

N.
N. •
vivi
viv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