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能在第12届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看到这部闭幕影片。
摇滚的旋律,扫去夏天的阴霾。
《盛夏》故事建立在1980年代的苏联,彼时苏联社会一片死气沉沉,勃列日涅夫热衷于军事扩张,国内政治经济僵化凋敝。摇滚成为了再次背景下,通过苏联体制看不到希望的年轻人,向往西方文化,给生活增添些活力,并消遣时间的方式。因为在其他渠道上年轻人们找不到可做和想要做的事,国家计划不能保障每个人的就业,也不能合乎每个人的个性需求。
黑白画面喻义死气沉沉,摇滚像一股清流打破这片死寂。
别具一格的摇滚音乐迅速穿越铁幕,成为风靡苏联年轻人的崭新流行文化,把传统和呆板的苏联爱国民族音乐打的一败涂地,超过《芳华》中邓丽君歌曲带给刚刚开放视野的年轻人的震撼。人们的各种情绪随着摇滚的旋律得到释放,尽管多数时候摇滚俱乐部的地下演出观众们都做在椅子上,以免动静太大被苏联内务部门发现取缔。
维克多和麦克等几名年轻人组成乐队,从演唱外国作品开始自己的摇滚夏天。
歌手和观众们留着披头士的发型,穿着洋气的演出服,开始他们的排练和演出。找寻灵感的创作中,他们来到海边,脱下衣服放飞自我。直到在火车上遇到痛恨他们的苏共拥护者们。
火车上是一段小高潮,导演为此设计了花式表演,一边演唱摇滚,一边逃避车上克格勃的抓捕,交互性的把摇滚乐者、车上乘客、克格勃警察通过摇滚乐互动起来。这也是摇滚乐跨越铁幕早起传播途径的戏剧化。人们接触摇滚是通过设法夹带的磁带和黑胶唱片人手相传,使这项来自西方的流行音乐得到传播。
摇滚乐队的舞台演出是一大看点。尽管是业余乐队,他们的台风有一种燃炸的舞台冲击感,看电影表演能找到之前《创造101》孟美岐组《撑腰》这样嗨翻全场的感觉。嗨翻之后的演唱又有沉郁的布鲁斯风格。舞台演出风格的对撞是影片的一大看点。
小高潮后会有波折,暑期征兵,乐队鼓手应征入伍。为了不影响队员们的情绪,鼓手之前没有告诉任何人,直到征兵体检那天。
失去了鼓手,乐队没有散,以更新的风格开始新一轮的俱乐部演出。乐队带给人们的精神:遇到困难,不言放弃,不随波追流。摇滚的活力同死气沉沉的苏联社会形成鲜明对比。
演出一场接着一场,所幸没有克格勃干扰,盛夏就在摇滚的演出中结束了。乐队成员也在携手共进中收获爱情的喜悦。
《盛夏》的故事关注两种文化的碰撞。以摇滚乐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碰撞弘扬革命思想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苏联文化。以崭新的活力,碰撞古板的僵化。大篇幅描绘的精彩的摇滚乐演出,给这片暮霭沉沉的土地带来清风,更加符合年轻人朝气蓬勃的气质,也就能赢得年轻人的喜爱。
递推到本国文化,主旋律作品不少难以达到走心的效果,原因在于不接地气,不贴近文化受众所思所想。
《盛夏》代表着年轻文化对于老旧保守墨守成规的一种挑战。
在音乐电影作品的艺术性上,《盛夏》相比《爱乐之城》能带来更强的视听享受和冲击。类比《舞出我人生》,《盛夏》的故事思考更加深刻。
期待国内电影市场也能出现非常棒的流行音乐电影作品。



盛夏Лето(2018)

又名:摇滚盛夏(港) / 夏(台) / Leto / Summer

上映日期:2018-05-09(戛纳电影节) / 2018-06-07(俄罗斯)片长:126分钟

主演:Teo Yoo/伊琳娜·斯达申鲍姆 Irina Starshenbaum/罗曼·比利克 Roman Bilyk/菲利普·阿杰耶夫 Fillip Adeyev/亚历山大·戈尔奇林 Aleksandr Gorchilin/尼基塔·叶甫列莫夫 Nikita Efremov/尤利娅·奥格 Yuliya Aug/叶莲娜·科连诺娃 Yelena Koreneva/莉亚·阿赫扎科娃 Liya Akhedzhakova/安东·阿达辛斯基 Anton Adasinsky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Kirill Serebrennikov编剧:米哈伊尔·伊多夫 Mikhail Idov/莉莉·伊多娃 Lili Idova

盛夏相关影评

兮沫
威廉
默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