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门今始为君开》《平静的人》The Quiet Man(1953)
一部非常幽默的英式喜剧,连每一个小角色的表演都如此完美。但是我在看完后的数天内竟一直无法下笔,因为一部嘻嘻哈哈的爱情故事是很难引起人的深度思考的。
正如我在上一篇影评《裸吻》中所总结的,美国电影惯用西部片的模式来套路一些其它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就其本质来说仍然是一部牛仔片。尽管剧中故事所发生的地点在完全欧式的爱尔兰农村,尽管从头到尾是让人欢笑、轻松的感情纠葛,是田园牧歌式的诗意背景,但是它具有一个显著的标志是主人公所塑造的个人英雄主义特征。一个美国大都市回乡归隐田园的浪子,带着被普通弱势群体所崇慕的传奇般的人格魅力和超强实力(智力、武力),带着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在一个封闭、保守、落后的小镇,打击桎梏,战胜恶人,拯救所困,最终赢得所爱,这样的主线被反复用在西部片的动作战争故事里,用在黑色犯罪片的波谲云诡的悬念故事里,还用在像本剧一样的爱情喜剧里。美国人通过这样换汤不换药的牛仔精神输出西方的一整套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勾勒他们心目中完美的爱情、家庭、社会模型。在这部剧里我们可以看到狂放的男女之爱,看到资本主义无畏的拓荒精神,看到在基督教文明中养成的骑士精神,看到创作者对自由、平等的诸多诉求,这所有的一切实质上仍是希腊神话里勇者斗恶龙救公主那一套精神内核的延续。
影片总体上有三个大的转折。男主人公尚顿在返乡的路上偶遇美丽的女主人公,在惊为天人而一见钟情的那几个镜头中,女人在诗情画意的乡间牧羊的形象仿佛是宗教故事中原始的圣洁景象,用这样平和、超越凡俗的美人美色来映射主角(一个新时代人物)的内心品格和理想,然而这样美好的追求和理想,在小镇这个守旧的社会中是被关押在少数人手中的,紧接着就是主角因为竞买土地和女主的哥哥结下怨仇,这是第一个转折,男主和女人之间自由的爱慕遭遇了来自传统礼教和私怨的双重阻力,男人最初想通过遵守旧有的规则来获得成功,却惨遭失败;然后他在众人的帮助下利用女主哥哥的私心使用诡计骗取了和女主的正式交往,这是第二次转折;紧接着在婚礼上女主的哥哥发现自己被欺骗,恼羞成怒下宣布不为妹妹的出嫁提供嫁妆,这直接导致女主在婚礼后因为强烈的虚荣心和好胜心,拒绝接受和男主的结合,甚至为此出走,这里也是传统观念对男主所代表的新的价值观的一次强烈阻挠,这是剧情的第三次转折;在这三次转折后剧情迎来了高潮,男主愤怒地一路用暴力的方式把出走的女人带到她的兄长面前,然后把兄长支付的钞票全部丢进火炉,用最激烈的方式向小镇传统的陋习宣战,又用拳击决斗这样个人主义的方式击败了女主的兄长——这个阻碍进步、吝刻的化身——并且迎得了他的尊重。最后全剧在大团圆的气氛下划下了一个喜剧的句号。
注意整个“勇者斗恶龙”的过程经历了“妥协—智斗—武斗”这三个阶段,最后的胜利并没有依靠情感道德的感化,也不是依靠法理逻辑的说服,而是以一种侵略性的力量来粗暴地终结困局,这是耐人寻味的。男人最初想要返回的桃源之地,那种祥和、宁静的家园理想,对天堂般安谧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向往,最后必须用暴力来实现,影片的名字叫“平静的人”,然而平静的人最终却未能保持平静,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否是美国政治经济逻辑的一次正面扩散?还是导演对现实问题的一次反讽?
女主角的角色是整部影片中最大的亮点。她的表演精确地塑造了一个渴望独立的女性所特有的性格魅力,描绘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保守与进取的两难境地。我们可以把这部影片从女性的角度概括为“驯悍记”,然而这部“驯悍记”与莎翁的《驯悍记》在方向上是完全相反的,后者是旧的价值观驯服新的价值观,而《平静的人》是在用新的价值观驯服旧的价值观,在影片中,代表宗教信仰的神父牧师一直坚定地站在新的价值观的阵营,因此我认为这部影片是能够和莎翁的《驯悍记》并驾齐驱的、有时代意义的戏剧。

蓬门今始为君开The Quiet Man(1952)

又名:平静的人

上映日期:1953-04-30片长:129分钟

主演:约翰·韦恩 John Wayne/玛琳·奥哈拉 Maureen O'Hara

导演:约翰·福特 John Ford编剧:Frank S. Nugent/Maurice Wal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