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出头的年纪有的是浪漫、理想和朝气,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年华。在这里,不同角色不同身份的20岁却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分歧。有的已经在社会上打拼了五六年了,有的正享受学院生活的美好,有的正处于自我的矛盾与焦虑中,有的已经为人父母开启责任,有的对未来充满迷茫和无助。。。。。。
导演谈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21岁的他们大致划分为受教育派和非教育派。在21岁这个年纪,正是处于高等教育的年纪,在这些依然受教育的人群中,有富家子弟,有的曾过着寄宿生活,有处在阶级的边缘郊区,他们不一样的身份,发表着对教育的不同看法。首先,富家子弟有两个按照7岁孩童的计划走入了高等院校。在这里,我们不得不肯定约翰的观点,这个纪录片想要传递阶级造成的差距忽略了上层阶级取得成功的努力。就像那句话说的那样,“天赋比你好固然可怕,更可怕的是天赋好的人比你还努力“。其实自身素质和品格的塑造也离不开资本条件的优越所提供的条件。就像约翰指责那些在一线流水线上的工人挣得并不太少的钱却宁愿投资在吃喝玩乐也不会投资在孩子未来的教育上,他并不能理解下层群体的想法和观念,这也跟他从来不曾脱离他所在的阶级,尝试体会不一样的人生有关系。对比而言,安德鲁和查尔斯就相对客观的多,他们会看到自身的优势,也会顾及其他人的存在条件。在三个读高等学业的人中,尼古拉斯是凤凰男的代表,导演也认为他取得了人生的部分”成功“,脱离了自己的阶级并进阶到高等教育人群。而他显然对所谓的”成功“定义更高,也许是金钱,也许是生活圈,也许是一种生活品质。事实上,整整的融入对一个新的阶层是一种艰难的蜕变,他正在创造着富一代。对比而言,早早离开学业的人看不到学业对他们生存的意义。比如托尔,依靠他的生活哲学,在努力的向自己的梦想迈进。我们可能说,他的生活哲学那么的不上档次,但却是务实的,我们无法忽视他们的努力。就像他说的,他并不关心这个国家的政治,他关心的是他的生活,那些与他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一切。当生存是最紧要时,精神的满足与否退而求其次了。
在21岁的年纪,不难看出有些人是处于矛盾和挣扎中。比如苏西,尼尔。苏西显然在家庭的破碎和生活的无法掌控中失去自我,她的焦虑、消极、烦躁非常醒目。在物质充盈的条件下,生活的精神意义成为她的困扰。同样有着精神困扰的是尼尔。应该说,尼尔的人生转变让人唏嘘,父母都是老师,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尼尔7岁、14岁的记录中我们也看到一个有着良好文化发展的孩子的雏形。但没想到,潜在的家庭教育隐患让这个孩子在进入大学的第一年爆发了。脱离了学校教育后,他开始流浪漂泊的人生。在这一阶段,他的心理是烦躁、无助、抵抗、消极的,并把这一切归因于父母长久以来的家庭教育。在后来的采访中,我们也了解到,他的父母对他的指责也很伤心,但无论问题出在哪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确实是失败的。
不得不说,21岁的年纪就开始组建家庭为时尚早。在这里,三个女孩:杰基、林西和苏珊中有两个女孩在19岁就结了婚。杰基完成了自己儿时的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上文法学校的林西选择了与另外两个人严肃而认真的与学业有关的职业——图书管理员。苏珊还保持着单身,并开始了旅游。在三个人聚在一起时,她们都激烈的抗议者外界认为她们过早的婚姻是一个女人的使命和束缚。她们认为结了婚只是作为女人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而实际上,在之后的任何一个家庭的组建中,为了孩子为了家庭而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是一个女人成为妈妈的常态。强烈的否决脱离现实,你所能做的就是坦然的应对。
相比较而言,保罗、西蒙和布鲁斯三个人的生活的方向更随波逐流。在寄宿学校中,他们不得不顺应命运的安排,服从严格的规约,缺少家庭的关爱和温暖,导致他们在个人生活的规划中显得无力而彷徨。保罗相对内向,从事着砌砖的工作,西蒙则在冷冻室打工。布鲁斯在政治中有自己的想法,但又有着犹疑和彷徨。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青春不如孩童时的轻松,未来是否能把握在自己手中,人生百态也包含你我的人生。

人生七年321 Up(1977)

又名:人生七载之当我二十一 / 21岁起 / 人生七年第三季

上映日期:1977-05-09(英国)片长:100分钟

主演:Bruce Balden / Jacqueline Bassett / Symon Basterfield / Andrew Brackfield / John Brisby /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