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时其实只能看出一些阶级差异,教育体质,作息规划等的不同,十四岁看出每个人想法的差距在拉大,而二十一岁,真正过了成年的时刻,感觉每个人即熟悉又很陌生。与十四岁的他们相比,每个人的性格开始有明显的个性化发展,各有光彩。


如果问造成他们性格转变,成长或没落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第三集的采访突出了父母营造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应该是占大部分的。



七岁时每个人都比较活泼,敢说敢想。


在十四岁的可能是基于成长面对镜头的害羞,让我明显觉得每个人都不敢面对镜头,也无心回答太多的感觉。


而二十一岁大部分人又能坦然面对采访,无论自己是否过得好与坏。而观看第三集的过程中,挺让我震惊的是,原来在十四岁采访前后,有好几个人因父母离异,家庭分裂而产生压力。


如Suzy


Anderw,十四岁起,父母离异,但好在他比较乐观,觉得已经长大了,这事对自己影响不大。但我觉得,大概是在时隔七年中慢慢适应才可以淡然地说无所谓吧。

Anderw倒是真的实现了七岁时所说的,考入剑桥三一学院读法律。虽然有很好的环境,但也没有养尊处优,把好的物质条件转化在教育上,别人是夺不走的。


Charles,十四岁父母离异,觉得这件事对他影响比较大,而二十一岁的他在杜伦大学读历史系,与他曾梦想考入牛津大学截然相反,即使采访时他说完全不介意,但应该也是在强颜欢笑。

John,似乎他也按照原先的计划前进着,越有领导者的眼界与风范。评论问题回答问题也依旧犀利。


他否认那些觉得他是被安排好的的言论,做了很多努力才进入大学,而且为了不吃救济,过年过节也只能打工养活自己。


依旧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依旧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谈到时政会想着国家情况不好,大家应该留下来帮助国家,认为美国的一些潮流思想入侵英国,自己仍然选择传统,保守派一类,可能这就是来自伦敦贵族最后的挣扎吧。

Suzy,她的变化比较大,在七岁,十四岁的采访中都不太活跃,但二十一岁的她早已辍学,变得比较开朗,但对周围都处于无所谓的状态,有种玩世不恭的感觉。


采访才得知十四岁时父母也分开了,这份压力加上父母要求来接受采访的双重压力下,让她对婚姻一直处于比较悲观的态度,即使Suzy认为父母没有必要为了她维持家庭,即使离婚也迟早会适应,但对于Suzy来说却对婚姻有了恐惧吧。但不得不说她确实是里面最有气质的。



Nick,七岁到二十一岁,他性格的变化就是自信―自卑―重返自信。


一直在田里长大的他如愿以偿地在牛津大学研究学术,离开那片小乡村,为了他的梦想开垦更广的土地。


面对记者的夸奖,他却说“我做的事算不上成功,没什么出奇的”,“要想维持现状,就必须不断前进,要想进步,就要超越自我”。别人会把进入牛津大学当做成功,但Nick谦虚又有更大的野心,他眼里的成功不止于此。Nick可以说是十四个人里发展得最好的。



Neil,应该是所有人里变化最大的。


生在中产阶级的孩子在二十一岁时竟在伦敦做散工,在外漂泊,看起来很邋遢憔悴。谈起家庭父母时,Neil说自己的父母为他安排好一切,却没有让他学会在以后走出舒适圈,没有让他变得坚强。


也说他在努力克服,努力看淡没进入牛津的梦想。但我觉得他依旧还没有走出阴霾。


Neil的转变是最大的,也是最出乎意料的。确实,就算早早安排好一切,也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唯一能做的,也只有慢慢适应。



作为他小时候的玩伴Peter,两个人的对比很明显。


Peter几个之后也即将大学毕业,面对找工作的压力,虽然迷茫,但也充满期待,不会因找工作而感到抑郁。这也是比较现实的问题,虽然找工作难,对未来没有很明确的方向,但起码不会气馁。


东区三姐妹,Sue的话很少,依旧单身,就像当初说的那样,想先过自己的生活。在旅游社工作,可以看很多景点并为自己的工作满意。


Jackie,毕业后在澳大利亚的银行上班,确实像当初说的那样,和丈夫米克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可能是因为有了婚姻,心态也不同,说“我有钱,虽然不多。”知足常乐,喜欢平凡的日子。



Lynn,现在在青年办公室当助理,很喜欢为孩子们拿到书籍,喜欢小孩,对自己的工作也很满意,也已经结婚。东区三姐妹给我的感觉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虽然平凡但也有幸福。


Paul,在21岁也已经结婚,觉得自己14岁时自卑,但现在觉得自己有希望,能做好。虽然在工地上切转,但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满足。一个好的婚姻,或许对Paul来说增加了很多信心。



Symon,在肉联厂冷库工作。即使十四岁的梦想从明星变成电气工程师,觉得这更现实,但真正的现实却是在冷冻厂上班。生活,远比想象的更加平凡现实。Symon说“我的弱点是,不会把握生活,我不会去深刻的思考,好像生活只是我是一个爱好。”我好像也是这样的。


Bruce,牛津大学数学系,“不想让母亲失望是最大的动力”。家庭的原因让他格外努力,也更加善良。二十一岁的他,希望去教堂是为了捐赠,升大学前去做残疾学校的老师,对这种工作很喜欢。他一如既往的保持善良,与十四岁并无太大差别。


最后是tony,所有采访中,他是最坦然,最乐观的人。


十四岁时说当不了骑士就做出租车司机,现在也确实朝着出租车司机的方向发展,觉得很自由,在东区过的很舒服,很爱家人。


虽然别人会觉得Tony只限于司机就满足,格局不大,但到了一定阶段,格局不大,但在自己的世界里满意就好。能拥有Tony这样的心态,在憋屈的生活里起码会过的舒坦些吧。


总之,大部分人已经脱离了自己的梦想,从事着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业,过着与自己想象中不符的生活,不甘又无可奈何。




采访里很多人说要适应,Paul也说过“就算不能解决,也要慢慢适应”。可能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人措手不及,但无奈之后,也只能慢慢接受,慢慢克服,慢慢适应。因为这才是生活原本的模样。



人生七年321 Up(1977)

又名:人生七载之当我二十一 / 21岁起 / 人生七年第三季

上映日期:1977-05-09(英国)片长:100分钟

主演:Bruce Balden Jacqueline Bassett Symon Basterfield Andrew Brackfield John Brisby 

导演:迈克尔·艾普特 Michael Ap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