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这是个最适合告别的季节。披上文学艺术的薄纱,在任一的类型化影片中,只要导演用心,便可利用秋天的意境,在商业流水线式的运作中,借此装饰出感性的文艺气息,表达一种深沉的情感,蓝色忧郁,灰色迷茫,甚至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金色希望,从而提升整部电影的内在气质。

有“树之城”美誉的纽约布鲁克林区,它的秋意尤浓。作为电影《黑街杀手》的故事背景地,从开幕镜头的航拍画面里,摄入漫无边际的茂密树林,除了领略到令人神往的醉红墨绿的迷人秋韵,还能捕捉到一丝使人窒息的厚重的秋林失意之感;之后进入到红砖灰石圈筑的监狱,这份幽深的秋意便被渲染得更加浓烈了。想来,这样的开场方式,多少暗示了全片的悲剧色彩。

说起来,电影很多的时候就是在生活的原色上重染它所需要的色彩,依据创作者惯常的思维模式,想要清晰明了地突出道德与法律,善与恶,美与丑,生活与理想这些纠葛或矛盾着的真相。而事实上,真相只有一个,那便是不能“回头”的人生路,好与坏,只有走过了,才有拿出来品头论足的可能。

电影《黑街杀手》的导演朱利安.坦普尔或许就是听取了这样的心声,因为在这部电影的镜头里,随处可见“预见性”的伏笔、铺陈,然后在故事的推进中昭示因果关系,并不在乎“冰冻三尺”的过程,也看不到人物内心纠结矛盾的痛苦,只为表达生命的无常及无力违抗的宿命论。

比如一开始,本片男主人公布赤(米基洛克饰演)在监狱里对狱警说,“我这辈子再不会回来了。”一句很平常的话,在导演的构思中,成了一句提前引用的盖棺定论之说。另一处,布赤的老爹表达出“因为明天是新的一天,因此而恐惧”的悲观思想,也成了强化某种不可逆转的悲情命运的画外音。而看到最后,“以眼换眼”“你死我生”的恶性循环的结果,恐怕是这部影片最好的结束语了。

关于电影故事,一切都要从主人公布赤(米基洛克饰演)说起。这位外号叫“子弹”的犹太裔小混混,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刚刚假释出狱。他是家中的二儿子,有一兄一弟,靠父亲包工程维持生活。貌似正常平静的家庭,内部已是千疮百孔了。在三个儿子看来,老犹太裔的父亲只知道赚钱养家糊口,对人对事冷漠无情,思想里只有工作赚钱的概念。而在老父亲看来,三个儿子几乎要毁掉他的人生,一个是精神病,一个是罪犯,最小的一个还是痴迷艺术的傻瓜。人生再不如意,恐怕最痛的是来自家庭的不和睦、不幸福、没希望,这样的悲剧在布赤的人生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虽说,家庭环境造成的伤痛,只要有了爱,就能冰释前嫌,可是另一极端的负面影响亦永远存在着。一家人的关系如何,餐桌上一目了然。剧中,布赤从监狱回到家中,第一顿晚餐,全家五口人每个人的不同表现,把这个家庭的病症暴露无疑。布赤的弟弟(艾德里安.布洛迪饰演)热爱艺术,崇拜西班牙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为此犹太老爹尽情嘲笑挖苦他,他便对父亲说,“有比监狱还糟糕的地方,那就是你的思想。”父子对话时,切入母亲、布赤的面部表情,不和谐不融洽的氛围扑面而来。

这种极其平常的交流障碍、情感冲突,通常在其他影视剧中起到的是辅助剧情,完成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但在《黑街杀手》中,则成为一种无法修正的事实存在着,强化的似乎是这样的家庭氛围无可救药了,剧中三兄弟的性格也已成型了,接下去要讲的只有人性弱点的沉沦或解救。显然,剧情设置出这样略显突兀的跳跃式的连接方式,有利也有弊,但回味时还是比较新鲜的。

布赤的家庭状况如此,他的成长历程即可窥见一斑。转至他成年后的社会地位,生存环境,会很自然地出现两种可能,要么出人头地过体面的生活,要么为非作歹喋血街头。显然,布赤选择了后者,前提是用“毒品”先麻醉自己那颗可能理智起来变得无比痛苦的心,之后,离不开毒品了,整个人也就废了,他的人生也就在沼泽地里垂死挣扎着。但从导演刻画布赤对朋友仗义、对兄弟爱护、对父母存有愧疚之心的角度来看,都可以感受到这部剧对布赤这个人物,他的精神世界的庇护与肯定。

来自剧情故事的感受如此,视觉效果上,这部剧也是做了精心的准备。年轻的米基洛克,虽尽力展现痞相,但野性十足,帅气不减,这给电影加分不少。当然,演员阵容不算夸张,但各有所长,并各尽其能,都表现得很不错。同时,电影本身也把握着躁动不安的节奏,填充着毒品、妓女、械斗、血腥、糙话、靡靡之音,这些让全剧有了十足的商业黑帮片的卖相

至于黑帮里的那些事儿,就更能吸引眼球了。简单概括就是“以眼还眼”,一只眼球引发的命案。爱尔兰小伙帕迪杀了人,布赤为兄弟背黑锅,进了监狱。在布赤进监狱前,曾弄瞎了黑人老大坦克的左眼,出来后差点被坦克的手下弗兰克刺伤眼睛,结果弗兰克为此丢掉了右眼。随后黑人老大想方设法要干掉布赤,结果是,经历过两次赤膊迎战的布赤,还给了人家一只眼睛,继而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命也送给了人家。当然,黑人老大坦克并不是最后的赢家,他死得更血腥,大结局由布赤的小白鼠来画上句点。

总之,关于这部影片的剧情故事,在系统的专线叙述上是有硬伤的,要说的事儿似乎也太过庞杂、松散,仅用人物的关系维系剧情的逻辑性,而且,全剧以一种绝望的基调呈现毒品与毁灭的必然关系时,在追溯人物性格形成的缘由上却不够具体深刻。乍看完,总觉得整个故事拎不出一副坚实的支架来。

但有两点是肯定的。一,导演想要的不是单纯的黑帮械斗故事,他想要极力还原生活的不确定性,通过一个小人物的人生,牵动周遭一切与之联系的事物,把希冀中的风雨飘摇的生活用“事已至此”的残酷现实诠释。而且,这部剧似乎不想添加任何“解说”的调料,只想把一个人物揪出来,拍纪录片一样,跟着主人公的脚步走,一直走到他的生命尽头。他的人生路怎会走成这个样子?为何如此?这些全都让看客自己寻找去吧。

另一处是导演的社会责任感,这在看过全片后,不难找到答案。从选择“布鲁克林区”的故事背景,就能嗅到全剧要求人文精神与城市文化相联系的诉求。曾经作为黑人等少数民族聚集区的纽约布鲁克林区,不可避免地因少数民族受教育程度低、就业困难和种族主义的歧视,曾经作为美国犯罪率最高的地区而存在。这样的生存环境,构建了电影《黑街杀手》的大框架。本片中,黑吃黑的较量,锁定在了独眼黑人坦克、犹太小子布赤、爱尔兰小伙帕迪间,这样,所有的问题便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种族歧视、宗教矛盾、黑人与白人、黑人与其他少数民族上。

除此,通过布赤的“精神病”哥哥,又分支出了抨击战争的暗线。无论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杀戮,皆为金钱与利益驱使,然而死亡的结局无人可逃脱,上帝的惩罚也在所难免。就如暗夜里,布赤的弟弟在墙壁上用伤残的右手画出来的讽刺画,米开朗基罗的《上帝创造亚当》名画,变成了“争夺钞票的人类的手”,寓意不言自明。至于剧中主人公“Bullet”的命运,看来他是注定要囚禁在人间“囹圄”中的,知道为什么?染上毒品,没有回头路。开腔起个高调,远离毒品!



黑街杀手Bullet(1996)

上映日期:1997-03-13片长:100分钟

主演:米基·洛克 / 图派克·夏库尔 / 艾德里安·布洛迪 / 唐尼·沃尔伯格 / 泰德·拉文 / 约翰·伊诺斯三世 / 

导演:朱利安·邓波 / 编剧:Bruce Rubenstein/米基·洛克 Mickey Rourke

黑街杀手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