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浩伦的《乡愁》在上海已经第四次放映了,上海影城8号厅座无虚席已然说明了这部纪录片的影响程度。当宁波阿娘打完麻将开始记帐的镜头出现后,观众们的笑声是会心的,是阿娘的可爱和浓浓的里弄生活气息细细得钻入你的内心,淡淡却又浓稠的让人感受到了老上海人真实的原生态的生活。
比起第一次观看时内心产生的对于里弄拆迁和城市建设的强烈共鸣之外,一直贯穿在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旁白以及私人记忆的再现已经不再能让我触动,而大中里原生态的老上海生活方式的纪录影像是我更多想要看到的。观影结束后一位上海老妈妈询问导演此部纪录片的素材有多少个小时,拍了多长的时间,并热切询问了导演的阿娘如今是否健在。我想,这部纪录片最为重要的不是童年场景的再现,而是舒浩伦导演的宁波阿娘。阿娘是老上海人的一个缩影,阿娘的生活是老上海原生态生活的一个典型,走在上海的老里弄,有很多这样的阿娘坐在弄堂里晒着太阳,搓着麻将,脚边偶尔还会趴只小猫,遇见陌生人走进里弄还会亲切得询问你:寻萨宁阿?
对于触及真实生活的纪录是提问的老妈妈想要在影片中看到的,在这里我也读懂了卡夫卡陆所说的观众对于真实的渴求。因此,才会有观众希望能再看到更多关于大中里的纪录,人们关心的并不是私人的记忆再现,而是带着舒浩伦私人的乡愁之情开始了对于大中里的关注,对于上海老弄堂的关注,甚至北京的观众由里弄到四合院,开始关注与思索其自己的乡愁。每个人都有一份乡愁,纪录片达到这样的影响效果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观众对于大中里生活影像纪录的渴求也正说明了《乡愁》在此方面的缺陷。舒浩伦导演说对于大中里的拍摄大部分在02年,05年的时候并不多,拍摄中间有3年的空白期,而所留有的影像素材是30个小时左右。或许对于只是想表达私人情感的舒浩伦来说,观众对于大中里的生存现状和老上海人生活方式的关注,这份沉重的纪录使命是舒浩伦无法承担的。虽然“人文”这两个字已经被陈丹青先生批判为知识分子的自恋流行语,但我还是回应卡夫卡陆的观点,的确我们所需要的人文纪录在《乡愁》中打了折扣。

乡愁(2006)

又名:Nostalgia

上映日期:2006

主演:未知

导演:舒浩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