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07-10-10

鱼和雨 • 乡愁:记忆

不知怎么第一次发现豆瓣上有纪录片小组,然后知道10月1日到7日在浦东的证大和浦西的复旦新闻学院,举办“云之南”影像展。不过,等我看到预告的时候,已经是10月5日的晚上了。

匆匆结束6号下午的昔日同事小聚,等赶到证大艺术馆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满以为那天下午的片子长达170分钟,总来得及看末尾,却被礼貌地拒绝在门口:“开影后20分钟,就不能进场了。”不善交涉,接下来只能打听第二天的闭幕影片是否需要预约。这时又匆匆走来两个迟到者,同样理由被拦在场外,他们却平静而又略有些骄傲地说:“导演叫我们现在来的,我们是他的亲戚。”挥手,进场。

无奈,只好浏览一圈旁边的书籍,全都是现代艺术,对此向来缺乏欣赏能力。突然,心间一动:刚刚蛮好搭个顺风车,告诉他们:“对不起,刚刚我忘记了,原来我也是导演的亲戚。”只是不知道年轻的工作人员能否认可这个玩笑。

急急地呼朋唤友,最后还是在7号的下午一个人去了证大。在艺术馆旁边一个数码影城,进行着闭幕电影放映。只是我到的时候,连放电影的人都还没有准备好,只能一个人静静地等了二十分钟。接近两点,人员陆续到来,在两位美丽的年轻女孩面前签名并登记,只觉得:要是上海电影节,门口的迎宾一定貌若天仙。

挑了最后一排,想安静地看完全剧,没想到后来这个容纳五六十人的小厅,竟然连两旁的走道也全部站满。灯光暗下来,白色的幕布上打出“乡愁”两个字,我却扭头在后面的墙上寻找童年时那个神奇的洞,那里放出的光芒常常变换着形态,给人们带来欢乐或哀伤。托当电影放映员的叔叔的福,曾经躲在那个神秘小洞的后面看过一场电影,记忆中只留下片名《孔雀公主》,还有手上那根总也吃不完的雪糕。

但是,怎么了,雪白干净的一堵墙,完整,没有丝毫破损。只有天花板上吊着一台黑色的机器,放着白色的光芒。

数码?数码!

音乐声中,一个说着上海普通话的男声响起:“回忆故乡,回忆上海的大中里。”差点昏过去,因为“云南”,是因为豆瓣介绍中的这段话:“在这个国庆,在这个城市中,为了生存一直奔波着的人们,也许可以稍微停一下脚步,喘一口气,看看其他人的生活。 然后,再起航的时候,也许你的心,稍显澄明。 你脸上的微笑,更坚定而灿烂 你的脚步,更踏实 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来看这些片子 如果有机会,你一定要去那些地方。 带着谦卑的心。 那里,离山很近,离森林很近。”因为国庆长假没有选择出门看人,所以觉得这里可以看到山水,看到民风,起码可以看见树林,结果看的还是“南京西路威海路”

还好并没有晕,因为影片出乎意料地在开映后的十分钟之内吸引了我,随着导演略显摇晃的镜头,听着不时冒出一两句沪语的解说,我走进了从没注意过的上海石库门,逼仄的楼梯,熟到知根知底的邻居。在片中年近九十的阿娘的记忆中,大中里已经不再是一个弄堂,一所房子,一个家,而是她和他(她)们的生生世世。

大概是同为七十年代生人缘故,导演回忆里的小学、中学、初恋和我的记忆现在竟然交叠在了一起。同样唱:“小松树,快长大…”,同样站在教室的窗口遥望不远处的家,一起长大又各奔东西,不知所终的小伙伴。

直到年迈的阿娘在打完麻将时,仔细认真地把信纸一折四,记下每天输赢时,全场人笑了,我也笑了,但是又忍不住哭了,想起了外婆。

不同的是,我的童年生活在长江边的一个小城,而不是上海的老房子里度过;我的外婆,现在也只是在妈妈的回忆中出现:“你出生的时候,外婆就说,就起名叫燕子吧,好早点飞回来。现在,你真的飞回来了,还把爸爸妈妈带回上海了。”

大中里,终于还是被拆掉了,在历史滚滚的车轮前,我们的童年、小学、中学都不见了,没有人珍贵这份记忆,除了我们自己。

感谢导演,在我们已经忘记的日常生活中,记录下不可挽留的人和事:那个总是坐在门口,打扫了一辈子弄堂的老伯伯;那个站在二楼窗口,差点让人以为永远不老的小学同学的女孩;那个每天跑一万步,胜过挣一万块的亮亮爸爸……都在生活中飘散,又都在记忆中聚拢。

临近结束时,担心如果只是我一个人鼓掌,大概是没有这份勇气。好在剧终我不是第一,是全场之一。

背着单肩包,带着黑边眼镜的导演,站在台侧,一一回答观众的问题。。说到了中国人在追溯自身文化和根的缺失。原本是导演的私人记忆,放大后成了所有观众的共同回忆。

我始终沉默,一直隐约地想“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现在的人大概只能说:“我在那幢高楼里出生,一辈子在不同的水泥盒子里生活,最后的归宿可能是另一个雕着精美花纹的盒子。”“我没有根,因为我的所有记忆,在我生活的过程中不断拆掉、毁去。换成更富丽堂皇的盒子。”人生一世,飘忽若尘,但即便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也有着它的价值。

这位导演,记录下了这样的价值。

还记得,那场关于北美印第安的摄影展,如果不是作者Edward S Curtis ,我永远不能想象一百年前印第安人的骄傲与庄严。只是,如果每一个孩子想要关于了解上海的前尘往事,也要从故纸堆、老照片中翻阅吗?

这大概是一种进步,这大概更是一种退步。

每个人如流星一般滑过世间,了无踪迹。如果没有记忆,这过程会不会更加迅疾?

曾经静静地看许多蚂蚁在同心协力地搬一块骨头,没有受到激励,却觉得为什么只是为了一块骨头,就忙到终老。如果冥冥中也有这样一双眼睛,会不会,在那眼里我们变成了那些小小黑黑的蚂蚁,不停为骨头搬来忙去。

也许,纪录片就是这样一双眼睛,记录下我们的忙忙碌碌,也提醒着我们在上,再向上的地方,在内心的深处,还曾有过别的憧憬…

很不礼貌的在观众提问还没有结束时,提前退场。一直想问的问题也放在心里,因为没有人能够回答,注定要成为哑谜。在这历史长河里,谁会注意一个人的记忆。每一次对过去的挽留,就像是早晨的雾气,消散在城市发展的阳光里。

向纪录片致敬

乡愁(2006)

又名:Nostalgia

上映日期:2006

主演:未知

导演:舒浩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