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了一名妓女被绑架、殴打、羞辱、强奸、谋杀、肢解的故事。影片以毫无安慰与救赎的姿态探索了人类血腥行为。影片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时令人反感且恐惧的画面引起了巨大争议,最终获得了戛纳最佳导演奖。曼多萨以超凡的导演能力将所有观众都拉下水,像男主角一样,让每位观众一起进入犯罪时刻,共同目睹了那场肢解。面对击破人性底线的惊悚残暴,观众无法无动于衷,导演此举也并非无缘无故。

曼多萨45岁时才开启自己电影导演的职业生涯,此前在电视与广告行业里积累的经验让他早已洞悉影像的秘密并在操作技术上驾轻就熟。广告行业训练了他可以在影像叙事中极度敏锐的提炼出核心主题并吸引观众的能力。广告是对观众有明确意图性的宣讲,要在短时间内迅速调动起观众的情绪与欲望。曼多萨深得广告之三昧,虽然是电影圈的新丁,但他绝无任何青涩和幼稚,以电影节为目标的高速产出是他的战略,2008年的《情欲电影院》,大胆的性主题已经让戛纳对他刮目相看,2009年的《基纳瑞》,凭借其令人震撼的无畏彻底征服了戛纳。同年九月,师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的《祖母》在威尼斯电影节又掀热潮,曼多萨仅凭一己之力在两年间就将菲律宾这个亚洲小国的身姿推向当代世界电影的舞台。他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大战略上清晰呈现的一个广告人的职业素养,《基纳瑞》这部在戛纳折桂的影片也体现了曼多萨在广告业接受的有效训练。为了迅速触动观众的情绪和欲望,广告常用的手法是将矛盾并置来强化冲突和对比效果,在影片《基纳瑞》中,强烈的对比处处可见: 男主人公是一名新婚不久的jing校学生,影片前20分钟都在描绘他幸福的家庭与可期的未来,然后就不可逆转的让主人公进入了犯罪时空,经历了噩梦般的一夜,影片以主人公重返人间结束。白天与黑夜,熙攘人群的街头与封闭的屠杀地下室,被肢解的女人叫麦当娜,而在她被凌迟的屠宰场墙上还挂着耶稣的照片。景查与黑帮,好青年与罪犯,互相冲突的场景和身份形成的强烈对比让叙事非常高效。

导演采用广告手法还体现在对噱头的采用,广告叙事常常制造噱头,呈现某种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制造轰动。肢解一个女人就是这部影片的噱头。毫无疑问曼多萨非常有意识的选择了这个主题,他分毫毕现的呈现这个噱头并让其释放最大的能量。电影首先是,归根结底是感官的,曼多萨在这部影片中引爆的感官能量大到可以令观众隔着屏幕也能在生理上感到痛苦,在这个意义上,戛纳最佳导演奖颁给他,似乎也无可辩驳。然而,在这场屠杀里,一个女性在一个微弱的理由下被一帮男人屠杀,除了她身体的碎块,导演没有给出任何更多关于这个女人作为活人时候的信息。这个关于屠杀的故事,没有情节,没有任何戏剧性的建构,没有善恶终有报的允诺,甚至没有人物(女主角只是一坨等待最终被肢解成碎块的肉!男主角只不过是一双好奇与偷窥的眼睛!曼多萨对女性与偷窥在电影中所具有的本质上的吸引力掌握的炉火纯青!)只有实时拍摄的机械的操作步骤。噱头永远是可以瞬间抓住眼球但消亡于意义缺乏之中,导演成功的用噱头制造了话题、吸引了戛纳评委的青睐,尽管头戴桂冠,但这部影片要与观众达成沟通是困难的。

景匪一家作为菲律宾凸出的社会议题在曼多萨影片中始终存在。尽管暗示了参与犯罪的是菲律宾景查,《基纳瑞》并不像导演其他影片那样展现出更丰富的社会层面,社会秩序的腐坏只是作为符号浓缩到男主角个人身上,而且很快,这些符号也不再有任何功能,男主角取消了自己的存在感,他成为一个旁观者,成为一双眼睛,每个观众顺利成为他的替身,成为置身事外的观摩一场屠杀的观众。男主角的人物塑造是值得质疑的,尽管导演为这个人物做了足够的铺陈:一个追求幸福生活的纯良青年如何在一夕之间看到自己的幸福变成虚无缥缈,他如此无辜无力的被卷入黑暗,黎明来临时,他不得不选择:要么加入罪恶,要么带着这可怕的记忆远离罪犯团伙,如果他离得开的话。尽管围绕男主人公的叙事是充足的。但这个人物后来表现出的被动多多少少给人感觉他只是被用来勾勒出一个必要的叙事框架,任何影片都需要一个叙事性的框架来连贯的展开叙事,而在这个框架里导演似乎更投入于另一个耸人听闻的故事。

这部影片触怒很多人的原因其实不是几乎实时的记录了野蛮血腥的场面(电影史上血腥暴力的电影数不胜数),而是对暴力没有任何质疑和追问。导演的支持者赞赏他不带价值判断的零度叙事,毕竟“真实”是所有艺术要摘取的最高贵耀眼的明珠。然而在这部影片中,即便“真实”是有价值的,但“真诚”似乎成为更大的问题。导演刻意设定了一趟理由牵强但必然发生的地狱之旅,剧中人没有任何障碍和阻力的进入地狱,导演的目标是竭尽全力让这趟令旁观者生理不适的旅行顺利抵达终点:女主角七零八碎的尸体被扔进马尼拉四散的垃圾堆。他是冷静的,客观的,真实的,他的男女主角配合着导演的镜头完成了一场看与被看的表演。导演让所有观众像男主角一样带着好奇与恐惧的目光全程目睹这场屠杀,而任何唤起指责的道德力量,寻找人性何以发展至此的因素都缺席了,所有人都默许了这场屠杀。。。导演可能完全不屑于销售廉价的道德感,他更在意那些手起刀落的肢解过程如何完美呈现。。。所以有人质疑影片毫无意义的呈现血腥奇观也不是没有道理。

呈现屠杀不可怕,人类屠杀同类从来不是新鲜事,但踏着一路血腥走来的现代人,不质问屠杀的起因,不追究屠杀的后果,甚至在血腥场景中发掘审美价值,这也许更可怕。将“人”走向“非人”的旅程描绘的如此轻而易举,将屠杀简化为电影奇观,道德的缺席还是唤醒,是这部影片向所有人提出的问题。出于何种必要,我们要在荧幕上观赏跨越人类底限的血腥?应该让人类的底限成为极其严肃的禁忌还是让它显得可以如此无来由的被轻易跨越?娱乐工业调动人类感官的极限在哪里?超越人类底限的“非人”行为要在审美上获得何种成立?不知道被曼多萨的镜头折磨的筋疲力尽的观众是否还能有力气去思考这个问题。



基纳瑞Kinatay(2009)

又名:男孩看见血地狱(港/台) / 爱你爱到杀死她 / 吉那蒂 / 少男地狱一夜 / 少男错入地狱 / The Execution of P

上映日期:2009-05-17(戛纳电影节) / 2009-09-23(菲律宾)片长:105分钟

主演:寇寇·马汀 / 玛利亚·伊莎贝尔·洛佩兹 / 胡里奥·迪亚兹 / John Regala / Jhong Hilario / Lauren Novero / Benjie Filomeno / 梅赛德丝·卡布莱 / 爱伦·波勒 / Ping Medina / Susan Africa / Lou Veloso / Sofia Lee / Mely Soriano / Ruby Saavedra / Mark Meily / 吉姆·利比兰 / 鲁比·鲁伊斯 / 

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 / 编剧:Armando L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