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宁写于2007年9月10日)
凭心而论,如果已故法国香颂的灵魂人物伊迪丝·琵雅芙的真实性格、做派、为人处世如影片《玫瑰人生》所呈现的那样,那她便不是本人最欣赏的那类女性。不过,这丝毫不妨碍本人欣赏她那美妙绝伦的歌声,也不妨碍对她苦难人生的产生敬重之情。
不可否认,这部影片拍得还行,特别主演是主演玛丽昂·歌利亚的表演以及结尾部分电影语言、剪辑技巧的综合运用,显得颇具功底,也妥贴得当,可以说,该片结尾的再现方式恰到好处地将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容精彩送出,精湛精准地诠释了伊迪丝·琵雅芙的传奇人生,你可以不欣赏她的做派,但一定会在最后为她喝彩且落泪。
该片前半部分显得琐碎杂糅,特别是那种“远近腾挪”式的叙事方式——不明显的正叙和无时间次序的插叙之间随机跳跃交叉着,乍看上去有点毫无章法之感,略显凌乱,等逐渐了解剧情和表达方式之后,观众会明了,影片的这种呈现方式完全是以一个“老人”(其实不算老,琵雅芙死时只有47岁,但因长期“糟蹋”自己的身体,已是形容枯槁)兼病人的散乱回忆进行的,一个不久于世的人常常会触景生情,因物而忆,而这种思维方式是跳跃而无时间空间限制的,所以一会儿回溯至童年,一会儿又可以快速跳至暮年,转瞬又是瞬间繁花般的盛年,但其中所要表现的主题不变:法国歌后那多舛、坎坷、浓烈而传奇的一生。
伊迪丝·琵雅芙曾说过:“没有爱,我们什么也不是。”在成长期,她是乏爱典型。伊迪丝·碧雅芙原名为伊迪丝·吉奥瓦娜·加森,1915年出生于巴黎一个流浪艺人家庭,父亲在入伍前曾是马戏团演员,母亲是街头歌手。伊迪丝幼小时,父亲参军,母亲为了更好的发展而远走他乡,把她留给了外婆。父亲借探亲之机,将她送到了诺曼底与祖母一起生活。祖母是一家妓院的妈妈桑,对孙女并不特别上心,善良的妓女提提妮却无私地给予了小伊迪丝母亲般的关怀以及歌唱启蒙,这是伊迪丝此生中少有的幸福时光,虽然所处的环境很不适合小孩成长。提提妮悉心照顾突患角膜炎的小伊迪丝,并带着她去虔心祷告,小伊迪丝终于重见光明,此后,伊迪丝养成了虔诚祷告的习惯。
战争结束后,伊迪丝被父亲接到马戏团,马戏团里不养闲人,父亲吆喝着年幼的她去做粗笨的活。之后,父亲开始单干,带着伊迪丝在法国各地流浪表演,此时,伊迪丝的歌唱天赋被发掘,开始街头卖唱的生涯。
15岁时,在巴黎街头卖唱的伊迪丝(玛丽昂·科蒂拉德饰演)不仅要养活无所事事暴脾气的老爹,还要施舍落魄了的坏脾气的老妈,就在她坚决抵抗贪婪的老爹逼她去卖之际,她被巴黎一家高档咖啡馆的老板路易斯·莱普利(德帕迪约饰演)发掘,莱普利与伊迪丝签约,给她起艺名“小麻雀”,并力捧她。可伊迪丝·碧雅芙时运不济,还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还没在灯红酒绿中醒过闷来,莱普利就被刺身亡了,她的人生再次滑入低谷。所幸,一个她声音的仰慕者、作家兼诗人雷蒙德·埃索(马克·巴贝饰演)不愿看到珍珠被埋没,他挺身而出,助碧雅芙从麻烦中脱身,还为她纠正了那进不了高档音乐厅的底层发音和毫无感情色彩的演唱方式,并为她打造了第一首值得保留的好歌,无领黑色礼服裙的造型也是雷蒙德·埃索为碧雅芙确立的。
在朋友的打造和帮助下,伊迪丝·碧雅芙红了,她那独具魅力的声音征服了巴黎和整个法国,她出唱片、入影坛、还登上了戏剧舞台。1947年,碧雅芙到美国开个唱,起初不太顺利,不过她依旧获得了巨大成功,还与影星玛琳·黛德丽成为好友。同时,她与拳王马赛尔·桑丹(让皮埃尔·马丁斯饰演)陷入爱河,但是厄运再次降临,1949年,桑丹死于飞机失事。
当碧雅芙克服悲伤再次回归舞台时,厄运仍与她如影随形,短短几个月内,她就遭遇了两次意外,治疗中,她染上毒瘾和酒瘾。之后,她的身体每况愈下,甚至在演出时突然晕倒。她热爱舞台,即使靠打吗啡也要再次登台。但她并不爱惜生命,根本不在乎健康,她酗酒,过度依赖吗啡……1963年,47岁的伊迪丝·碧雅芙死于肝癌。
伊迪丝·碧雅芙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又固执,有时还飞扬跋扈,她喜欢走极端,喝酒一定会喝到烂醉如泥;口红一定要涂到鲜红得刺目,她喜欢大笑,也能嚎啕大哭,更适于用大声粗俗地谈话,别看她身高只有1.47米,脾气却大得惊人,甚至有点神经质。她总是驮着背、双手叉腰,叱责身边的人,随着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她越发佝偻着背,特别是生命的最后几年,她如同一位耄耋老人般弯腰驼背,且举步维艰。
有时候,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了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方式,可以说,伊迪丝·碧雅芙的情商并不高,不能和她的歌艺相提并论,比起默默承受,并从不幸中学会保护自己,她更愿意为所欲为,甚至背道而驰,有时还有点过分情绪化的肆意妄为,她可以让乐队等她3个小时,也可以让请她吃饭的人白等,还可以因为一首歌的采用,而突然决定重开刚刚宣布取消的演唱会。在她和拳王马赛尔·桑丹恋爱之前,她已知桑丹有妻子和三个孩子,但她一任自己的感情驰骋,于是这出伤人的感情戏码最终也伤己,桑丹的死几乎令她精神失常。似乎命运的多舛和生活的苦难,让伊迪丝·碧雅芙的性格日益趋近火山口似的极端。
该片另一个串联全片的要素是碧雅芙的歌,并非严格按照创作年限来采用,而是依据剧情和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而穿插其间。其中重点再现了两首歌,《La Vie En Rose(玫瑰人生)》和《Non, je ne regrette rien(我心无憾)》,分别出现在她与桑丹热恋时以及最后一次在巴黎奥林匹亚音乐厅的演出。
《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自问世、碧雅芙首唱以来,就成为她最广为传唱的歌之一,也成为热门翻唱歌曲,至今约有20多个版本,如美国爵士大师Louis Armstrong吹着小号唱的此曲,加拿大天后席琳·迪昂的版本,日籍歌手小野丽莎的法文版本等等。将《La Vie En Rose》置于爱情那场戏中,完美地表达了碧雅芙对爱情的态度,“……给你我的心与灵,永生不渝……”既然爱,就要坚决投入而浓烈,这便是碧雅芙的性格。
片尾,在碧雅芙的生命临近终点时,多组镜头被剪辑交替出现:最后一次演唱会的歌声、记者的采访、临终的场景、碧雅芙关于父亲、关于她年轻时所生的短命女儿的回忆……所有这些镜头配合对白和那首《Nonje ne regrette rien(我心无憾)》,恰好而妥贴地呈现出了碧雅芙的人生,也注解了她的特质:“不,没有就是没有。不,我无怨无悔。好的也好,我欣然接受,坏的也罢,我全无所谓……我用回忆点燃了火,我的哀伤我的快乐,我再也不需要,我又从零开始……”音乐厅里在座的了解碧雅芙历程的老朋友们闻听则潸然泪下,看到此处,观众也禁不住落泪。
同时穿插其间的、记者和离世前的碧雅芙在海边的问答,则显得寓意悠远——
记者:你愿意过平淡的生活吗?
碧雅芙:事实就是如此过的。
记者:谁是你最忠实的朋友?
碧雅芙:我真正的朋友都很忠实。
记者:万一你不能唱了……
碧雅芙:我就活不下去了。
记者:你会怕死吗?
碧雅芙:我会怕寂寞。
记者:你祷告吗?
碧雅芙:会,因为我相信爱。
记者:职业生涯最美丽的时候……
碧雅芙:每次幕拉起来的时候。
记者:作为女人最美丽的回忆……
碧雅芙:初吻。
记者:喜欢黑夜吗?
碧雅芙:喜欢,但得灯火灿烂。
记者:黎明呢?
碧雅芙:得有钢琴和朋友在身边。
记者:晚上呢?
碧雅芙:对我们来说就是黎明。
记者:您有什么建议给其他女性?
碧雅芙:爱。
记者:对少女的建议呢?
碧雅芙:爱。
记者:对小孩呢?
碧雅芙:爱。
(听碧雅芙版《La Vie En Rose》可去http://nicolew.blog.hexun.com/12755039_d.html)

玫瑰人生La Môme(2007)

又名:粉红色的一生(港) / La vie en rose / Edith Piaf

上映日期:2007-02-08(柏林电影节) / 2007-02-14(法国) / 2007-05-31(捷克) / 2007-06-22(英国)片长:140分钟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 / 西尔维·泰斯蒂 /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 艾玛纽尔·塞尼耶 / 让-保罗·卢弗 / 热拉尔·德帕迪约 / 克洛蒂尔·蔻洛 / 让-皮埃尔·马丹 / 卡特琳娜·阿莱格雷 / 马克·巴贝 / 卡罗利娜·西奥尔 / 玛侬·舍瓦利尔 / 宝琳·布雷特 / 卡罗琳·雷诺 / 安德烈·彭文 / 西莉亚·马基 / 哈利·海顿-佩顿 / 

导演:奥利维埃·达昂 / 编剧:伊莎贝尔·索伯曼 Isabelle Sobelman/奥利维埃·达昂 Olivier Dahan

玫瑰人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