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音乐人生这个讲题摆在面前的时候,不知各位想到的是什么。从小到大,林林总总,总会面临各样所谓的主题,或宏大,或具体。当很多事过去后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主题跟年龄刚好成反比,年纪越小的时候,这想法越宏大,越抽象,越好像虚无缥缈的在那飘着,但同时也有着更多的可能性;等这年岁渐长,这念想这主题跟那撒了气的气球一样,越来越干瘪,越来越具体,伸手就能抓到但却了无生趣,不知道这东西该叫悲哀 抑或成长,反正失去了他本该有的样子。
  扯得有点远,《玫瑰人生》的主人公皮雅芙,一个世纪女子,颠沛的童年,母爱的缺位,1米47的身高和并不娇美的容貌。这样一个看似并不出众的女子为什么会赢得整个法兰西甚至全世界长达几十年的尊重与爱戴。可能爱戴这个词并不准确,从通常的世俗角度来看,他并不完美,甚至与这来两个字边儿都沾不上,她酗酒,注射吗啡,纵情无度,除了她的歌声我们丝毫不会在意有这样一个个体的存在。一直对电影中的两个片段记忆深刻,一个是与父亲离开马戏团后在街头卖艺,清澈的眼眸下看到的是静若止水的纯粹,一首《马赛曲》让一切都慢了下来,让所有人嗅到身体里那些流淌的法兰西血液。一直以来都认为法国的马赛曲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国歌(这与爱国无关),听到就会让人血脉喷张,肃穆敬仰,比起小日本那樱花啊樱花啊不知美妙多少倍;另一个是皮雅芙在弥留之际回忆的那些片段,其中父亲在咖啡馆送给她在橱窗里看到的木偶娃娃让好多人的心一瞬间被揪了起来,影片中关于父亲的的片段从来都没有表现出对她的关爱,一个小丫头从未拥有过属于她应该拥有的来自亲人的疼溺,可是当他离开这个给予她无限荣耀,百味陈咋的世界时,导演让我们记住了那一刻的美好。那天沙龙在讨论的时候,一个朋友提到这点,他说这是导演给的结局,她真实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我明白他说的很对,可电影或者说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的真实,包括纪录片,因为哪怕上一秒发生的事已经发生了,我们所做的只能是回忆和复述,你都得加上各种修辞和比划,影像设备的呈现也存在光影和空间的错位,或者是某一个点和角度,不会是一个全貌的的真实客观展现。既然如此,我宁愿相信这样的美好,现实的悲伤和灰暗已然够多,我们就姑且相信它的美好吧。说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开篇提到的那个问题,这样一个生活混乱的艺术家为何为世人顶礼膜拜,这是因为她的真实和纯粹,什么是他最在意的地方,舞台(无论是街头 酒吧 夜总会还是音乐厅) 当身体不支倒在舞台上 她注射吗啡也要重登舞台 因为那是她的生命 想到这里 觉得真正的天才大抵如此 比如王尔德 比如梵高 比如马拉多纳 比如科特科本 比如王小波 所以说纯粹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境界 你我皆凡人 所以 我们只能说所以以后总结的这些废话 前边的如果只能留给天才。
   天才总是爱的单纯,皮雅芙说:“没有爱 我们什么都不是。” 没错

玫瑰人生La Môme(2007)

又名:粉红色的一生(港) / La vie en rose / Edith Piaf

上映日期:2007-02-08(柏林电影节) / 2007-02-14(法国) / 2007-05-31(捷克) / 2007-06-22(英国)片长:140分钟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 / 西尔维·泰斯蒂 /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 艾玛纽尔·塞尼耶 / 让-保罗·卢弗 / 热拉尔·德帕迪约 / 克洛蒂尔·蔻洛 / 让-皮埃尔·马丹 / 卡特琳娜·阿莱格雷 / 马克·巴贝 / 卡罗利娜·西奥尔 / 玛侬·舍瓦利尔 / 宝琳·布雷特 / 卡罗琳·雷诺 / 安德烈·彭文 / 西莉亚·马基 / 哈利·海顿-佩顿 / 

导演:奥利维埃·达昂 / 编剧:伊莎贝尔·索伯曼 Isabelle Sobelman/奥利维埃·达昂 Olivier Dahan

玫瑰人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