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开始我并不喜欢她。
晚去了20分钟,电影的开场没有看上,后面有近四十分钟我都看的糊里糊涂。一直很少看法国的电影,意识流的东西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的,尤其是法国的文艺片,很闷。记得当年很喜欢萌芽上面关于《两小无猜》的文章,强大的好奇心驱使我把电影找出来看,结果看到一半,我就开始打瞌睡,电影远不如文字带给我的感觉美好。
电影中她第一次站在街中唱歌的时候,干净的声音,惊为天人。这个一直靠祈祷生活的小姑娘似乎第一次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镜头转换,时间推移,当年的小姑娘变成了街头的卖唱女郎,酒吧的主唱歌手。贫贱,但仍是一如既往的干净和生气勃勃。
成名,成长,破茧成蝶,总要经历过阵痛才能展翅高飞。我想,当她经过严格训练,经过演唱前的内心纠结,最后站在台上投入而动情的演唱时,她终于意识到,唱歌不再是赚钱的一种工具,如同她妈妈说的一样,那是艺术。
我想,我是在这一刻才喜欢上她的。总觉得她粗鲁,神经质,没有气质,甚至以东方人的审美观来看,她并不美丽。想起最近在追的一篇网络小白文,里面的女主角夏小花,暴发户,一样的粗鲁,一样的俗气,一样的没有气质,没有美貌,脑海里一天到晚就想着怎么鱼肉男主角。可就这么一个除了钱似乎什么都没有的人,却可以让8个美女爱钱的助理死心塌地的跟着她,可以让不爱她的男人爱上她,可以让脾气古怪的公公用更古怪的方式爱护她,可以让无数的读者喜欢她,为什么?就像现在我在问自己,为什么会突然间喜欢上了这个神经的法国女人?
电影中有这么两个片段,一个是参军的战士领走前来给她送自己写的歌,她本来不听的,是的,她是明星,她的歌多的数不过来,可就是那句“我明天就要去前线了”她决定听听这个战士写给她的歌,并且很快的说:“我喜欢,要了”干脆,利落。善良的她,成全了一个没有未来的人的心愿。还有一个场景他们在美国开车,她在朋友(或助理)下车的瞬间将车开走,并及其迅速的撞到了树上,原来她不会开车。可是没有人生气,没有人责备,大家在车前嘻嘻哈哈的笑的喘不过气。粗俗,俗气,神经质,没有气质,没有美貌,但这些都掩盖不了她心底的善良,她的活力。她活的是那么的自由自在,炫目多彩,朝气蓬勃。没有在上流社会生活过,所以没了那些繁文缛节,没了矫情,多了简单和真实,这种快乐感染着她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就是我喜欢她的原因。
我有一个很喜欢的演员,有一个著名的主持人这么评价这个演员:“别人演戏都是拼演技,而他拼的是生命,这么演戏很伤身体!”英年早逝的她也是这样的一个人,不论是严重的关节炎,还是车祸刚出院,还是晕倒在舞台上,她都声嘶力竭的在喊:“我要回舞台,我要唱歌!”固执,决不妥协。唱歌是她的生命,没有了唱歌,她的生命将会迅速枯萎。她从来都不认为自己的身体差到不能再去唱歌,她永远都是信心十足,她爱那个舞台。所以当她从房间里出来,颤颤巍巍的坐下说:“不唱奥林比亚了。”我的心突然一凉,她放弃了,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自我放弃还要可怕的事了。看来她的身体真的不行了,她终于不再逃避这个事实了。忽然觉得很悲凉,这个爱唱歌爱到骨子里的人不再唱歌了,她的心里是不是也随着这句话死去了?
玫瑰,是不是也该凋谢了?
还好,没有,当她激动的说这首歌就是我啊就是我啊,我要唱奥林比亚!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当年站在街心唱歌的小姑娘,生命的意义在此刻彰显无疑。
玫瑰花的生命最长只有15天,27年间她曾经活得像玫瑰一样绚丽,但也免不了无声的凋零。
台湾作家罗兰曾在散文《夏天组曲》中写道:“夏天的花和春花不同,夏天的花有浓烈的生命之力。如果说,春花开放是因为风的温慰,那么夏天的花就是由于太阳的激发了。”说“生如夏花”正是因为夏花具有绚丽繁荣的生命,它们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如奔驰、跳跃、飞翔着的生命的精灵,以此来诠释生命的辉煌灿烂。
当然,“生如夏花”的另一层意思也许是揭示了生命的短暂匆忙。
泰戈尔有诗云:“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美丽的玫瑰也有凋谢的那一天。
生如夏花,伊迪丝•琵雅芙。

玫瑰人生La Môme(2007)

又名:粉红色的一生(港) / La vie en rose / Edith Piaf

上映日期:2007-02-08(柏林电影节) / 2007-02-14(法国) / 2007-05-31(捷克) / 2007-06-22(英国)片长:140分钟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 / 西尔维·泰斯蒂 /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 艾玛纽尔·塞尼耶 / 让-保罗·卢弗 / 热拉尔·德帕迪约 / 克洛蒂尔·蔻洛 / 让-皮埃尔·马丹 / 卡特琳娜·阿莱格雷 / 马克·巴贝 / 卡罗利娜·西奥尔 / 玛侬·舍瓦利尔 / 宝琳·布雷特 / 卡罗琳·雷诺 / 安德烈·彭文 / 西莉亚·马基 / 哈利·海顿-佩顿 / 

导演:奥利维埃·达昂 / 编剧:伊莎贝尔·索伯曼 Isabelle Sobelman/奥利维埃·达昂 Olivier Dahan

玫瑰人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