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应该是我们的生存方式,可惜我们都失去了

真希望自己会法语,这样就能听懂Edith Piaf唱的那些动人的歌曲了。
《玫瑰人生》,这是刚刚看过的三部传记电影中的一部,前两部是《愤怒的公牛》和《梅兰芳》。
最近看电影很有趣,总是一部欧美片和一部国产片碰到一块儿看,比如,看《梅兰芳》的时候,紧接着就看了《愤怒的公牛》;刚看完了《三枪拍案惊奇》,又赶上了看3D《阿凡达》;这几天我就准备去看看《孔子》,可惜我的脑海中已经又先有了《玫瑰人生》的印记。这几部国产片在我这儿是够倒霉的,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像样的评价。
以前并不知道有这么一部电影,某天晚上,偶尔听到交通广播《星空夜话》里成瑛辉提了一下这部影片,今天在网上搜到,一看,果然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
以前从来不知道法国有这么一个女歌手,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这部电影,我查了百度和英文的维基百科,才知道这位身高只有1米47的小女人竟然是法国流行文化的icon。直到今天,她的墓地都是巴黎受访量最高的墓地之一。出演这部电影女主角的法国演员玛丽昂•歌迪亚凭着绝佳的演技(被称为百分之百神似)获得08年第80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就连这部电影本身,被安排在07年2月14日全法国800家影院同时上映,足见这位香颂女王的魅力绵延不绝。
Edith Piaf,有着一副纯真的,神经质的面容,猩红的双唇,再配上流行于上个世纪40年代的那种细细弯弯的吊眉,一开腔,浑厚自然的女中音从那个瘦削的躯体中迸发出来,让人的心不由为之颤抖,无论她站在哪里,是巴黎的街角,嘈杂的酒吧还是追光灯下的华丽舞台。

影片有这么一个不大重要的情节,Piaf在海滩上织毛衣,一位女记者前来采访她,其中有这么几个问题:
----假如你不能再唱歌了……..
----我也不能再活下去。
----你怕死亡吗?
-- --我更怕寂寞。
-----你祈祷吗?
-----我祈祷,因为我相信爱。
----如果让你给一位妇女一些建议,你会建议什么呢?
----爱
-----如果是给一位少女呢?
-----爱
------小女孩呢?
------还是爱。
现在想想,影片的全部信念,也就是导演和编剧的信念,不仅是通过怀念一位香颂女王跌宕而华丽的一生来获取票房,更重要的是通过影片对Piaf的人生态度表达一种认同和张扬。而这种人生态度和生存方式——爱,恰恰是当今的我们所没有的。
很多人也许不信,但是“爱”确实已经离我们远去。我们没有爱的理由,因为所有的爱都是“讲条件”的,当你来我往的条件不匹配的时候,我们就会算计自己付出的那一丁点儿;我们没有爱的能力,因为我们没有胆量去爱。我们不知道真正的爱是要我们无条件付出,真正的爱是一种信仰,但凡信仰是要我们发自内心的无条件的付出和跟随,而这个内心世界恰恰是现代人最无胆量面对的。我们有能力为自己披上一件华贵的裘皮大衣,但没有能力和胆量让自己为心灵做片刻的停留。而我们失却信仰的原因仅仅是它不能为我们带来满足世俗眼光的安全感。
这也就是什么得以支撑Piaf向一个斗士一样生活在当时的世界。影片叙事结构并不是简单的正叙或倒叙,而是现在流行的那种不断地“拼接”和“闪回”。没有明确的时间轴,人物的一生没有呆板的前因后果,也没有什么决定性的重大事件;有的只是一件又一件在人物脑海中或现实中的记忆片段或历史碎片。不像影片《梅兰芳》那样,编剧编织出一个所谓完整的故事情节,这个故事一定是发生在一定的线性的逻辑结构下。《玫瑰人生》的编剧貌似完全忘记了时间,而全然进入Piaf的大脑,让观众在女主人公的大脑回沟中游走,让观众的情绪和Piaf的神经联通。而当你回过头去品味这个女人的人生时,你突然发现,她的人生里除了苦难,剩下的全是爱。这个爱,并不抽象,而是非常非常具体地体现在了她所有的言行和歌声里。她爱自己的民族,祖国,朋友,爱人,孩子,而表达这一切爱意的方式只有歌唱。她以歌唱的方式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而使这个存在方式的根本价值则源自她发自内心对于爱的信仰。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提到《梅兰芳》,其实很多艺术家和Piaf一样,他们的心灵境界是相通的。但是陈凯歌和严歌苓表现出来的梅兰芳是身肩民族大义和历史责任,但却缺乏了真正支撑梅兰芳内心的那份挣扎。梅兰芳这个人是相当伟大的艺术家,往往这样的人恰恰是内心非常单纯的人,这部电影远没有在这个方向上做文章,它的着力点在于人物内心之外的东西,因此人物就显现苍白了。(我还是宁愿相信这部电影受到内地电影审查的口味的影响比较大,旅美的严歌苓的品味和表现角度不当如此)。
因此,无论是《愤怒的公牛》还是《玫瑰人生》,它们打动人心的地方恰恰在于将心比心。一部作品如果不能坐下来静静地品读主人公的内心,这大概算不得好作品吧。
另外,这部影片的编剧很有技巧。人物的故事安排不是从小到大,按照时间顺序,前因后果严丝合缝,而是像意识流小说那样,所有的情节是碎片的,整部影片讲的故事是一个意识拼盘,时空交错混乱的夸张程度完全不亚于主人公的爱恨鲜明,纵情张扬的性格。这样的编剧手法大概也是契合了Piaf自身的精神特征,如果《梅兰芳》也这么编,大家一定会认为要么是梅兰芳疯了,要么是陈凯歌疯了。影片所表现的Piaf正是一个无拘无束,让自己的心灵如同在歌唱中纵情恣意的小鸟,而人们对于小鸟的偏爱正是羡慕它们的飞翔没有特定的轨迹,它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千回百转,只是飞。影片的剧情的编排亦是如此,Piaf带着她那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像一只不停歇的小鸟,在47年的岁月里上下翻飞。时间的数字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也就是说今天和昨天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如果有,那也是我们人为地赋予它的,它和这些数字本身没有关系。影片情节的安排因为不是线性排列的逻辑,所以没有刻意的前因后果,有的只是主人公带着她的强烈的情绪和爱意,用一首又一首的歌曲,在空中,在观众的心里,飞画出一道道可以触摸但难以捕捉的弧线。
最后我还想说,《玫瑰人生》还是一部笼罩在强大的宗教的神圣光芒之下的电影,它从头到尾,从里到外都散发着信仰的气质。有信仰的电影和有信仰的人一样,你可以在他或她的脸上发现他/她因为全身心的信而带给他/她的自信,光彩和明澈,这部电影也是如此。并不是由于影片反复出现Piaf向圣特蕾莎祷告而祈求帮助,而说这是有意表现见证神的恩典;其真正的意味在于,对于一位教徒来说,她以她自己的方式爱着主,她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荣耀主的使命,主是喜悦的,而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因为我们没有“爱”,这就似乎又绕回到我在开始絮絮叨叨说的那一大串了。



玫瑰人生La Môme(2007)

又名:粉红色的一生(港) / La vie en rose / Edith Piaf

上映日期:2007-02-08(柏林电影节) / 2007-02-14(法国) / 2007-05-31(捷克) / 2007-06-22(英国)片长:140分钟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 / 西尔维·泰斯蒂 / 帕斯卡尔·格雷戈里 / 艾玛纽尔·塞尼耶 / 让-保罗·卢弗 / 热拉尔·德帕迪约 / 克洛蒂尔·蔻洛 / 让-皮埃尔·马丹 / 卡特琳娜·阿莱格雷 / 马克·巴贝 / 卡罗利娜·西奥尔 / 玛侬·舍瓦利尔 / 宝琳·布雷特 / 卡罗琳·雷诺 / 安德烈·彭文 / 西莉亚·马基 / 哈利·海顿-佩顿 / 

导演:奥利维埃·达昂 / 编剧:伊莎贝尔·索伯曼 Isabelle Sobelman/奥利维埃·达昂 Olivier Dahan

玫瑰人生相关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