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总是有人否定电影的艺术价值,说是扼杀的人们对小说的想象力,但我觉得二者没有直接或必然的矛盾关系。电影也是一种艺术语言,而且它胜于各种文字的优势是它结合了画面和音乐,能够带给人强烈的视觉听觉上的冲击。这是纸质书本无法给予的或取代的,当然书本有它们独特的文化魅力,这些都不冲突。电影其实又是把观众带到另些人的思想世界的媒介,也许他们是导演是编剧是演员等等,从他们的角度去看电影中的世界,感受他们要传达的思想。其实每天最开心或是人生开心的事情就是能被其他人新鲜有深度有哲思的思想影响着,再与之自己的想法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每天不断成长着,思考着,是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电影能做到,当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值得推敲,书也是这样的,万物都有优劣之分嘛,有些电影是给人以成长的教育,或是人生启示,有些则是茶余饭后的娱乐笑料,再有些搬不上台面的就是各索其所需要的简单欲望,我就不一一阐述了……
 
 
                 Edith Piaf——《玫瑰人生》
 
    起初是奔着女主角去的,大家懂的,歌迪亚在两小无猜里面的表现,让我喜欢上这个法国女演员。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说剪辑很乱,说这个导演的风格就是这样,说没有连贯性等等一系列批评指责。可是在我眼里我觉得导演其实很聪明,这样其实是从主人公回忆的视角,并且也有时间线,贯穿相连的音乐,其中的音乐变化,也都渗透着情感的起伏。当然啦,大家都不会否认玛丽昂·歌迪亚的精彩表演。
   据我所知小云雀只有147cm,而玛丽昂165cm,影片中,她的扮相也极其接近PIAF本人,高额头,蓬松卷曲的头发,猩红的双唇,十分消瘦,总是含着背(不太确定是不是为了配合琵雅芙的身高或是从小流浪发育不良的原因)
   之所以先写这篇,可能跟最近的心情有关,有时候我们会抱怨会不甘,所付出的得不到自己所能拥有的,但是重新审视自己。会发现真正的强者始终是强的,他们始终处于你无法触及的高度,你可能会感到可悲无奈,但是我们不是为了超越他们而去努力,所以目光应该转移,要学会放下,重新出发。做最好的自己,即使“人生无常”,会一次又一次地将我们推下深渊,但是自己不拯救自己,没人帮得了你,还是对自己狠点。
   回归正题,“人生无常”四个字也是琵雅芙坎坷一生的写照,影片剪辑看似很乱,但是每个相似场景的连接,音乐相与之的融合,都恰到好处。影片中时常伴随爵士乐,那是一种freestyle,暗示着琵雅芙内心对艺术对爱情纯粹的追求。
   儿时的琵雅芙曾在奶奶那有过一段短暂温暖的时光,那个提提娜给予了母爱,有些疯狂有些偏执,但由于提提娜的身份,一切又在情理之中,这段我觉得是最温暖人心的地方,小旅店里都对她充满的爱与照顾。而后,父亲退伍,跟着父亲进了马戏团,之后又是卖艺,流浪,再然后大家都知道的巧遇伯乐,从此打开音乐艺术大门,细节我就不说了,我只回忆那些给我的视觉听觉带来强烈冲击的画面。
   琵雅芙有一场在音乐厅正式登台的演出,影片中是以无声画面来呈现的,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因之前Raymond Asso对她进行的乏味专业的声乐训练以及形体上的指导,无声的表演时我们更多关注与她的眼神、嘴型以及手势和姿态,观众的神态。个人觉得这段无声表演更妙的就在于管弦乐的伴奏。一开始琵雅芙恐惧舞台音乐钢琴键轻缓微弱演奏着,从拘束到慢慢的放开了,嘴型动作也跟练习时候一样了,此时逐渐音乐轻快声音层次丰富起来了渐强起来。这一系列的变化,也似乎演绎着她内心克服恐惧,全身心将情感投入于演唱之中,自我陶醉着,也将听众带入她的那个音乐的艺术世界。从此她的形象大家所熟悉的那个Edith Piaf——一副迷茫的神情,一副无助的样子,头发凄凄,嘴唇腥红,双臂沿着简约的黑色长裙下垂……
      那是对艺术的纯粹追求,影片中有多个在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演唱,但同时也有在舞台上晕倒。当看到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在毒品酒精的影响,贫穷、疾病如此灰暗一团糟的生活里,我看到了绝望,不仅仅是因为她的混乱的生活。当在这样的时候,她登台表演,站在舞台中央,一束光打在她惨白,瘦弱的身躯上,你看不到她悲惨的人生,似乎她的人生如同美妙的歌声一般也是灿烂的,无憾的。只有在舞台上,似乎她才是完整不受伤害的;只有在舞台上,似乎她感受不到寂寞;只有在舞台上,似乎她才能得到满满的爱与祝福……那她的自我哪去了,也许早在马赛,她此生的挚爱远离她的时候,舞台就是她的全部,我们可以感到这样的人生令人绝望,可悲,但是心中能装有简单持久的支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这样对艺术纯粹的追求,同时也在最辉煌的时期受着毒品酒精的影响,可受此毒害的原因在又有源于她那份对爱情的纯粹。在纽约,遇到马赛,她俨然怀揣着少女心,眼里心里单单全都是他。有时候我觉得琵雅芙很孩子气,很任性,为所欲为。至少在影片中我觉得她是一个有些淘气但是内心单纯的歌者,可能正因为这点打动了马赛两人坠入爱河,琵雅芙不介意他的妻子,一心为爱的付出,最后马赛的死也是因为要赶来看piaf。出事后,Paif对此内心充满愧疚,她精神奔溃并再也没有走这个阴影,为缓解内心压抑的痛苦,因此开始对毒品酒精十分依赖。其实在看他们恋爱这一段时,你会情不自禁地看着琵雅芙的蓝紫色眼眸,感受到她的内心变化,那份坠入爱河简单忘我的快乐。她纯粹对爱情的付出着实令人感动,正如主题的那首歌写的那样《玫瑰人生》“玫瑰色的人生,我知道从哪里来”
          尽管整部电影充满着绝望的色彩,但又十分的可歌可敬,这是一位内心有纯粹追求的艺术家,打动我的是她的那份纯粹,忘我在艺术和爱情上,我做不到,似乎也无法有勇气去接受那样混乱的人生。光是高考的失败,就足以伤得遍体鳞伤。不过每天我都会认真去过,像她最后唱得那样,不,我不后悔,我尽力了。

   这是差不多两年前13年高考结束后写的影评了。
   因为琵雅芙的人生的跌宕想到自己,自己也许不会那么波澜,只会平凡度过,而现在我思考这些,写下这些,回忆这些文字,是为了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做事物情感的麻痹患者,还是敏感点好——此时此刻想对自己说一句很俗的话:“我能理解自己的平凡,但我可能不能容忍自己的平庸”

玫瑰人生La Môme(2007)

又名:粉红色的一生(港) / La vie en rose / Edith Piaf

上映日期:2007-02-08(柏林电影节) / 2007-02-14(法国) / 2007-05-31(捷克) / 2007-06-22(英国)片长:140分钟

主演: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西尔薇·泰斯图德 Sylvie Testud/帕斯卡·格里高利 Pascal Greggory/艾玛纽尔·塞尼耶 Emmanuelle Seigner/让-保罗·卢弗 Jean-Paul Rouve/杰拉尔·德帕迪约 Gérard Depardieu/克洛蒂尔·蔻洛 Clotilde Courau/让-皮埃尔·马丁斯 Jean-Pierre Martins/卡特琳娜·阿莱格雷 Catherine Allégret/马克·巴贝 Marc Barbé/卡洛琳·西侯 Caroline Sihol/玛侬·舍瓦利尔 Manon Chevallier/宝琳·布雷特 Pauline Burlet/卡罗琳·雷诺 Caroline Raynaud/安德烈·彭文 André Penvern/西莉亚·马基 Cylia Malki/哈利·海顿-佩顿 Harry Hadden-Paton

导演:奥利维埃·达昂 Olivier Dahan编剧:伊莎贝尔·索伯曼 Isabelle Sobelman/奥利维埃·达昂 Olivier Dahan

玫瑰人生相关影评